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为健康湖南建设贡献中医药力量
  • 央地携手翱翔蓝天
  • “千千瓦”级航空发动机来了
  • 国内氢涡轮发动机首次飞行验证成功
  • 2025年法考6月16日起报名
  • 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
  • 加大版权监测监管力度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千千瓦”级航空发动机来了

我国自主研制的AES100发动机获颁生产许可证

2025年6月6日


AES100发动机(资料照片)。图/新华社


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M-11。图/中国航发动研所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获悉,6月5日在株洲市举办的AES100发动机研制工作总结会宣布,AES100发动机获颁生产许可证并签订销售合同,表明该机型从设计研发迈向批量生产,为投入市场、推动低空装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涡轴发动机主要配装直升机。中国航发有关人士介绍,AES100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主创新研制的1000千瓦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在结冰、暴雨、强电磁环境等复杂条件下都可稳定运行,具有安全性高、经济性好、维护便捷、环境适应性广等特点,能效、寿命等关键指标优异,具备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发动机生产许可证是民航局颁发的用以表明允许生产企业按照经批准的设计和经批准的质量保证系统和技术管理系统生产民用航空发动机的证件,是航空器制造领域的关键资质。

    中国航发专职型号总师、AES100发动机总设计师李概奇表示,此次获颁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的能力,形成了完整的民用涡轴发动机供应链和产业链,对AES100发动机服务低空经济、支持通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ES100发动机可配装5至6吨级双发直升机和3至4吨级单发直升机,也可用于倾转旋翼机等飞行器,执行运输、观光、巡逻、警用、救援等任务,2024年8月获颁型号合格证。

    延伸

    株洲曾造出新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

    本报综合  1954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M-11诞生。老一辈航发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业基础薄弱、技术积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拼出一片新天地,创造了“零的突破”的奇迹。

    1954年10月的一天,位于株洲的国营三三一厂(现中国航发南方)的大门前,张贴出一张大红喜报。

    这是一封由毛主席在1954年10月25日亲自签署的嘉勉信:“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从批准设计任务书到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仅用了七个月零三天。

    1954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改造三三一厂设计任务书》。任务书规定:三三一厂试制M-11发动机任务的期限为1955年第三季度内。

    几千张施工卡要重新编制,3121种工具、夹具、刀具、量具需要设计制造,生产工艺装备的厂房还要从土建开始……一场航发人与困难斗争、与时间赛跑的序幕就此拉开。

    没有光学曲线磨床,也没有线切割机床,航发人就用锉刀锉、油石磨,制成数十块型板和样板,最终完成了钢模制造任务;镀槽尚未加工完成,航发人就用一只痰盂放在一口大缸中,在痰盂外灌开水加温,没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仅凭着一本旧书摊上淘来的《电镀法》,经过无数次试验,航发人成功为第一个零部件镀上了铜;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不分彼此、通力合作,先后突破汽缸散热片多刀切削、汽缸筒镗磨、汽门导套锁孔、汽缸和缸头热组合等关键工序,试制成功了发动机上的第一个大组件——汽缸组合……

    1954年7月26日,最后一批零部件加工完毕。装配工人接连奋战三昼夜,完成了总装任务。

    “开车!”浑厚有力的指令中,试车工稳稳推动操纵杆。1954年8月16日5时39分,M-11发动机200小时长期运行试车考验顺利结束。在审查有关资料和现场察看发动机运转情况并对发动机进行分解检查后,国家鉴定委员会签署鉴定意见,批准工厂进行成批生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试制成功。

    今朝犹可忆,明日更可期。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先进航空发动机系列化发展,位于株洲的中国航发动研所和中国航发南方,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