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看不见的车辙长沙古驿封印的慢时光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看不见的车辙长沙古驿封印的慢时光

2025年6月15日


杜甫江阁是长沙驿道文化的千年见证。


桥驿镇,长沙北城进出的咽喉之地,曾有古街,现在京广线穿境而过。


望城坡上的巷道,以前是通往宁乡的分支驿道。


司徒岭古驿道。图片源自网络


清代湖南驿道地图,长沙是驿道网络的中心。 资料图片


溁湾镇,西出长沙第一站,因水陆交通优势成就繁华古镇。


经过铜官镇的湘江航道是进出长沙的黄金水道。 组图/记者钱烨

    新开铺、鸭子铺、洞井铺、白马铺、黑石铺……长沙为什么有这么多铺?

    它们是古代的驿道系统,封印着“从前慢”的旧时光。

    古人用脚步织就的驿道,也是今人重构城市的经纬。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经过长沙的驿道曾有一条“唐诗之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政令军情的下发上达,公务人员的往来对接,都在驿道系统里进行。驿道上每天发生的是国家大事与百姓日常。在这条看似平凡却又非凡的道路上,既有“烽火连三月”的战事急递,也有“家书抵万金”的亲情瞬间。

    长沙的驿道体系可追溯至秦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构筑辐射全国的“驰道”网络,长沙作为连接中原与岭南的战略要地,逐渐形成湘粤、湘黔、湘川三大干线。至明清时期,长沙驿道达到鼎盛,形成以长沙府城为核心,东通江西、西接川黔、南连粤桂、北达中原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驿道不仅是军事调度、政令传达的生命线,更是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的黄金走廊。

    长沙的驿道曾频繁地出现在唐诗之中,为众多南迁的诗人群体所吟诵,成为一条文化大道。

    这其中往来驿道较多的是杜甫。如果把杜甫人生暮年写的诗串在一起,会发现这是一条奔波于长沙的驿道。《宿青草湖》《宿白沙驿》《湘夫人祠》《入乔口》《铜官渚守风》《宿凿石浦》《过津口》……杜甫晚年流寓湖湘,三次途经长沙,依托驿道网络完成城际间的流动。

    1200年前,杜甫沿着湘江到达长沙的水驿——长沙驿。他从船上下来,面对着湘江春色,心目顿快,生病的身体也有了精神。他是为了投靠在长沙当官的好友韦之晋。此前他经乔口、铜官都留下诗,到了南湖港的驿楼,他在南来北往的驿道前徘徊,在江边找了个住处,自称“江阁”。

    长沙驿是唐代南北驿道的重要节点,它是一个水陆两用驿站,既是湘江水路驿道的节点,也是通往衡阳、郴州地区的起点。唐代很多贬谪的诗人都要经此休憩后再南下,所以留下了大量诗篇。杜甫在此写下“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重送刘十弟判官》),记录与友人刘判官在驿楼的离别。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作《长沙驿前南楼感旧》,“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道尽孤寂。刘禹锡与柳宗元同遭贬谪,虽未久居长沙,但其南下路线必经潭州驿道,也可能经过长沙驿。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唐朝,寓湘诗人约232人,留下诗歌约1368首。经过长沙的驿道也被塑造成一条唐诗之路。

    长沙驿,长沙驿道向外扩散的中心

    如此出名的长沙驿在哪儿?

    《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由长安抵郴州的驿道从潭州南通过,因而唐诗中长沙驿楼亦称“南楼”。明代,长沙驿更名为临湘驿。据明嘉靖《长沙府志》卷之四建置纪:“临湘驿在县治西南九里,洪武二年(1369)设站,舡十。”可见明初临湘驿仍在距“县治西南九里”的南湖港。“舡十”就是有船十艘,也是用于传递公文、接送官员等。直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长沙县知县赵彬将长沙县衙从北门外玄妙宫旧址迁至潮宗门内,为方便公文传递,把临湘驿迁至“县署东”。

    这一迁址进一步提升了临湘驿的地位,明代长沙驿道系统改良后,出现以临湘驿为中心的5条辐射驿道,通湖北大道,自长沙北达湖北蒲圻,途经桥头驿、归义驿、大荆驿、青冈驿、巴陵驿、云溪驿、长安驿至羊楼司,与湖北驿道相接。

    通广西大道,自长沙西南达广西全州,途经湘潭、衡山、黄堡驿、衡阳、排山驿、祁阳、零陵至枣木铺,与广西驿道相接。

    通贵州大道,自长沙西达贵州玉屏,途经宁乡、益阳、龙阳(今汉寿)、武陵(今常德)、郑家驿、界亭驿、辰阳驿、怀化驿、沅州(黄江)至鲇鱼铺,与贵州驿道相接。

    通广东大道,自长沙南达广东乐昌,途经衡阳、耒阳、马田驿、郴州、宜章,与广东驿道相接。

    通江西大道,自长沙东南达江西萍乡,途经南山站、双牌驿、醴陵出插岭关,与江西驿道相接。这些驿道到清代仍是湖南的主要陆路交通干线。

    长沙周边的驿铺经济圈

    处于中心的临湘驿,向外扩散的就是一个个铺。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八百里加急”就是驿夫星夜兼程,在驿站间传递信件做到的。而省内各州、县公文由驿站传递,邻县间公文则用铺兵走递,“铺”的作用更为显著,数量也最多。

    铺,堪称古代交通与通信的“神经末梢”。它不仅是过往官员、信使歇脚换马的驿站,也是物资中转、信息传递的关键节点。长沙曾有多少个铺?根据乾隆时期《长沙府志》记载,古长沙县向北至湘阴、平江,向东至浏阳的三条驿道上有铺递26处,古善化县向南至湘潭、株洲,向西至宁乡的三条驿道有铺递20处。此外,宁乡境内铺递22处,浏阳境内10处。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长沙(含善化县)有驿站里程425里,排夫173人,马112匹,另有铺站30个,铺司249人。

    从长沙南门出发,去往湘潭的第一铺为新开铺,再十里黑石铺,接下来大圫铺、回龙铺、暮云铺进入湘潭;往东,经东屯铺、杨林铺、丁家铺、黄花铺、石塘铺至浏阳;往西,过瓦店铺、山枣铺、赤竹铺(亦名桥头铺)、枫树铺、白箬铺、黄泥铺至宁乡;往北,经鸭子铺、白茅铺、石子铺、茅塘铺、马鞍铺、成林铺、新安铺、青山铺、牛角铺、寨头铺、福临铺、丛林铺、竹沙铺至平江界。

    这些驿铺中很多地名保留至今,构造了长沙城的经纬。而作为人口流动的节点,驿铺周边逐渐形成商业中心。大型驿铺成为官吏、商贾、学子等群体的集散地,带动了餐饮、住宿、马匹交易等配套服务的发展,形成独特的“驿铺经济圈”。

    例如被称为西出长沙第一站的溁湾镇,依靠水陆交通优势,到现在依然是扼守在湘江西岸的出城口。

    距离长沙市区伍家岭18公里的桥头驿,是长沙通往湘阴、岳阳的咽喉之地,素有“河东明珠”之称。桥驿镇古名桥头驿,自唐、宋以来就是长沙通往湘阴、岳阳古驿道上的著名驿站,以后慢慢形成集市,街巷、民居和店铺沿驿道两侧散开,至宋代已具集镇雏形。清乾隆进士、桐城派诗人姚鼐就曾经桥头驿进入长沙。1918年在此建粤汉铁路车站,名桥头驿站,至今仍是京广线上的著名车站和货物集散地。

    清代从长沙去岳阳的长岳驿道,长沙境内的青山铺、福临铺也是赫赫有名的商业重镇。青山铺,因铺后青山如黛而名。老街由麻石铺就,长数百米,宽约2.2米,雨天不湿脚,商业繁华,旧有大小店铺30多家,各具特色。因交通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有“东乡小长沙”之称。

    此外,长沙通往湘潭的新开铺、暮云市都是城南重要的集镇与商品集散地。其中暮云市曾为原长沙县境南部最大的新兴工商业集镇,为水陆交通要津,也是长沙地区最早通火车的农村集镇之一,粤汉铁路(后延长为京广铁路)经此设站,名暮云市站。

    虽然古代的驿铺曾经繁华一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驿铺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驿道沿线驿铺的地名,大部分没有消亡。在城市的建设中,这些古代驿道驿辅的历史沿革和文化遗存大都得到了保护。据统计,长沙市现存与古驿道相关的地名逾百处,其中直接沿用驿铺名称的乡镇、街道、社区达数十处。大部分驿铺融入了现代城市的发展,一些驿铺依然发挥着交通枢纽的作用,例如黄花镇,以前是东出浏阳的驿铺,现在是长沙的航空港。

    

    

    

    驿道尽头乡关何处?

    驿道,曾是时光的刻度仪。五里一墩,十里一铺,丈量着车马邮件的速度极限。当现代人追逐“当日达”的物流奇迹,那些需要旬月传递的八百里加急文书,反而在慢速中沉淀出“见字如晤”的情义重量。

    慢速流动的信息,裹挟着更浓烈的人性温度。就像木心那首著名的诗:“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就是长沙古驿道与驿铺的文化魅力。它们曾运行千年,如今已与城市融为一体。在citywalk流行的当下,还有哪些驿道保留着古老长沙的慢时光?

    长沙河西的望城坡古道,隐匿在蜘蛛网一样的山坡小道中,可能是长沙城内唯一仅存的一截古驿道了。望城坡耸立于河西,可以眺望长沙城而得名。清代有条驿道是长沙到宁乡驿道的分支,它从望城坡脚下经过,驿道两旁自然形成集市。目前望城坡古驿道只留下一段狭窄的公路,两旁房屋已经几经变迁,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能从众多小巷道中指出它通往何处。

    而要走完整的古驿道,可能要出长沙到宁乡的山岭间。司徒岭驿道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巷子口镇扶峰村与安化县司徒铺村交界处,是宋熙宁五年(1072年)安化建县后,官方修筑的“安长驿道”中最重要的一段。这条驿道东西纵贯司徒岭,一端延伸至宁乡扶峰村,另一端通往安化司徒铺村,全长约五华里(安化境内占四华里),是古代连接安化、宁乡与长沙的官道,也是我国现存较完好的越岭官道之一。它不仅是商旅通道,更承载着红色记忆。1917年与1925年,青年毛泽东两次经此驿道深入安化考察民情,为革命思想萌芽积累实践。

    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在古道的光影中寻觅那份古朴与宁静,在横跨水渠的茶亭中窥见那个车马慢、书信远的古老中国。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