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版新闻

  • 美味哉,雷公菌
  • 云山寺外禅音袅
  • 家书里的父爱
  • 征文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云山寺外禅音袅

2025年6月15日


云山塔林。组图/曾彩霞


胜力寺前。

    夏季的一个阴天,我和几个同伴来游云山。

    其中的刘君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来拓印燕居和尚塔上的碑文。刘君是金石爱好者,他在金石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我得到他赠送的由他拓印、整理并出版的《寻古传今——武冈摩崖石刻档案》《宝方藏秀》两本石刻拓本集。那真是不可多得的摩崖石刻档案,里面收集了武冈古城、法相岩、浪石村、云山等地的石雕石刻拓片的影印,是集文学、美术、书法、镌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乡土文化读本。

    在我的观念里,从事古迹研究的人,似乎是严肃、不苟言笑的。今天一见,精悍的刘君,完全没有石雕石刻那种古板老套的感觉,倒像拓片上灵动自然的线条,欢快洒脱,又从容自在且随和。

    在停车坪下了车,去燕居和尚塔还要爬山。刘君身背一个鼓囊囊的大包,肩扛一把铝合金伸缩梯,满负荷地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另一同伴要帮他扛梯,他不让。

    上坡下坡,再爬上胜力寺右侧一道几十级陡峭的台阶,我们来到禅师塔林。这里共有明、清、民国及现代石塔二十余座,分上、中、下三级,其规模,据说可以与少林塔林媲美。这些石塔均坐东朝西,塔身为楼阁式,依主人身份,有五层、三层不等,六棱六面,层层挑檐翘角,塔壁均用整块的青石板细琢后嵌合榫接而成。

    我们要去的燕居塔,在塔群的上方。

    再蜿蜒往上,来到燕居塔前,发现这座塔尤为壮观。

    燕居和尚,明代高僧,为大乘佛教临济宗第三十二代传人,俗家姓李,四川忠南人。19岁削发为僧,拜梁山县破山和尚为师。崇祯十六年出道后云游四方,来到武冈云山。燕居和尚甫到云山,即率众僧重修殿寺,又在胜力寺南的别云山腰建别云禅院,讲经说法,院内众僧达二百余人,香火鼎盛一时,声名堪比南岳衡山。燕居和尚圆寂后,骨灰塔建了七层,高一丈六尺余(5.5米)。第三层塔面,阴刻由明礼部仪制司主事潘应星、江苏金坛主薄潘应斗、留在武冈的吴三桂部下马宝合撰,其中一人所书的《绍祖峰塔铭序》。

    相传自燕居塔建成后,武冈城内连连发生火灾,风水先生推算,是燕居塔建得过高压制了岷王城引起的后果。王府权势大,于是燕居塔被拆掉了两层,即为现在的五层。

    燕居塔又称“绍祖峰”。原因是,云山原有七十二峰,相传其中一峰一夜之间飞到靖州去了,人们就将燕居骨灰塔称为“绍祖峰”,以凑足七十二峰之数。

    我们在燕居骨灰塔旁边的石头上坐下休息,刘君却开始工作了。他把大背包里的物什一一掏出来,同来的邓女士向我介绍了那些物什的用途。我问一大瓶清水是用来做什么的,她说拓印首先要将石碑清洗干净,再铺上宣纸进行拓印。我从没看见过谁拓印过,今天倒要长长见识。

    说话间,刘君已把伸缩梯架在塔正面刻着《绍祖峰塔铭序》的碑上,爬上梯子,然后用手中的矿泉水,细心地清洗碑面上的污迹,特别是那些字,他一个一个地反复地冲洗。塔面稍干之后,刘君的另一个助手就把一张宣纸递给他,他把它背在碑面上;然后又递上一张,他又背上去。一共贴了三张。接下来,助手递上一碗墨汁,刘君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大刷子,蘸着墨汁刷在宣纸上。好,宣纸贴在碑面上的没有文字的空白地方,变黑了,有文字的地方,依然是黄白的本色,那些文字的一笔一画,显得很清晰。我对邓女士说,纸上的字比碑上的还好认。她说是的,认碑上的字不如认拓印出来的字。她又说,等一下就可以把宣纸取下来了。

    可是世上总是好事多磨。云山天气变化迅速,突然下起雨来了,一大点一大点,很快就下得很密集。幸亏都带了伞,助手也递给梯子上的刘君一把。邓女士说,这个时候是不好把拓印好的宣纸揭下来的,怕雨水洇了纸,影响字的笔画。幸亏碑面上方有塔檐,塔上面的水不会流到碑面上来。哎呀,又刮起风来了,雨滴往碑面上洒。还站在梯子上的刘君要谁再给他一把伞。邓君给了他一把。我把邓君揽到身边,两人共一把。只见梯子上的刘君,一只手高举一把伞,伞面的前端贴着碑面上方的塔檐。我知道他是为了让拓印好的宣纸不被浸染。

    雨下着。我们站着。

    雨终于停下来了。刘君一张一张揭下宣纸。我问邓君,拓印的字会受影响吗?她说不会,功德圆满。

    谢天谢地!       文/曾彩霞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