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梁婷婷长沙报道
据央视新闻消息,20日,首架接返自伊朗撤离中国公民临时航班自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此前,19日,外交部表示,截至目前已有1600余名中国公民从伊朗撤离。
19日,记者联系到在伊朗做生意的湖南小伙刘先生和伊朗华人华侨联合会(以下简称“华联会”)副会长马正华。目前,他们都已平安撤离伊朗。
路上司机不敢开空调,有点热
刘先生是株洲人,长期定居伊朗德黑兰,当地时间16日下午开车到了伊朗靠近里海的小镇安扎利。17日,他曾告诉记者,准备先在安扎利待几天,观望情况。但到了当天晚上,由于当地断网、德黑兰持续被炸、以伊双方互放狠话等原因,刘先生决定出境。
“我前天(当地时间17日)晚上12点从安扎利返回德黑兰拿行李。18日下午5点从德黑兰出发,前往亚美尼亚。从德黑兰到亚美尼亚大概花了11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至少被检查了七八次护照和签证,返回德黑兰和前往亚美尼亚的路上都被查了。”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和三个老朋友一起包车前往亚美尼亚。
聊到撤离路上的心情,刘先生表示:“倒是不紧张,当时还没有到狂轰滥炸的地步。”由于伊朗加汽油有限制,刘先生一行中途加了几次汽油。他告诉记者,路上堵车不是很严重,但是司机不敢开空调,车里比较闷热。他观察到,路上的车辆中,伊朗人出境的不是特别多,大部分是前往外地,中国人几乎全是出境的。
刘先生一行19日凌晨入境亚美尼亚,他称,入境非常顺利,入境通道24小时开着。抵达亚美尼亚后,他订了酒店休息。
目前,刘先生计划22日飞迪拜,再从迪拜回长沙。他告诉记者,和他同行的朋友分别来自重庆、江苏、山东,也都准备回国。他还补充说,自己上次回家还是春节的时候。谈及回国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他坦言:“陪老婆孩子家人。”
撤到阿塞拜疆时,迎面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马正华是重庆人,在伊朗做生意,已经在当地待了快9年。这次协助中国同胞撤离,他是总负责人。记者联系他时,他还在协调撤离的相关事宜。
“从14日我们协助(中国驻伊朗)使馆撤离第一批在伊朗的留学生和临时出差人员开始,截至现在,我们已经协助撤离了11批中国同胞,共计300人左右。”马正华告诉记者,他们主要通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口岸撤离中国同胞。
马正华介绍,他主要负责与使馆对接,并协调华联会成员的工作。“我们是从14日,也就是以伊冲突的第二天,开始有这个想法并着手组织的。我儿子是德黑兰大学的学生,他和我说学生们都很紧张,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也没什么经验。同时,还有一些华人宾馆的老板跟我联系,表示在他们住的地方,有些临时出差的同胞比较担忧。所以我就第一时间向使馆反映了这一情况。”他表示,当时使馆的回复是还“没有撤离通知,但是华联会可以组织伊朗的同胞有序撤离”。
于是,14日下午开始,马正华他们主要针对留学生和临时出差的同胞,协调组织了第一批撤离。“从15日开始,我们就有计划地组织同胞撤离。同时,我们也和自己组团撤离的同胞取得联系,统计他们的姓名、护照号码、联系方式等,并向使馆报备。此外,我们还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使领馆同步相关信息。”他告诉记者,14日,他们组建了工作组,他负责总协调,他们还有成员负责联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车辆等。此外,他们还在每一辆撤离的车辆上配备了领队。
目前,马正华和儿子都已成功撤离到阿塞拜疆。聊起撤离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表示,当他进入阿塞拜疆时,使馆工作人员已经在迎接他们。“我想所有同胞到达第三国口岸的时候,迎面是鲜艳的五星红旗和使领馆工作人员,同时还有准备好的大巴车和食物时,那一刻(一定)是放松和欣慰的,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油然而生)。”
出境时看到国旗身子都软了
辽宁女子讲述撤离德黑兰的34小时
本报记者钱嘉鑫长沙报道
近日,以色列与伊朗冲突持续升级。
20日,从伊朗德黑兰撤离到阿塞拜疆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来自辽宁,是伊朗华人华侨联合会的一员,13日伊朗被袭击后,协会开始联络伊朗各省华人,为撤离做计划。
撤离路上,有人睡不着,偷偷抹眼泪
16日,刘女士接到撤离通知,当晚没有睡觉,一直在联系撤离人员、整理名单。17日,华联会协调了四辆大巴车,搭载了128名中国人,从德黑兰出发前往阿塞拜疆口岸。当天下午5点,刘女士作为领队,搭乘第四辆大巴车出发。刘女士说,当时车上的乘客都惴惴不安,到了夜里有人睡不着,偷偷抹眼泪,她还在车上安抚乘客们。当时车上还有一名孕妇,怀孕七八个月了,在座位夹道打地铺,一路躺着。刘女士起来走动时都要上前问问她有没有不舒服。
在车上,刘女士还要整理出境人员名单,向口岸报备。因为全程网络不好,要过很久才能靠着微弱的信号发出去。这期间,她还要和大使馆保持联系。因为担心路遇关卡检查,刘女士还要提醒乘客删除手机里关于伊朗被轰炸地区的照片和视频。
刘女士说,一路上,他们除了上厕所外,没有多停留,全程窗帘都是拉起来的状态。“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口岸,一定要把同胞们安全送达。”就这样,“操心了一路”的刘女士一行,在12小时后,于18日凌晨5点抵达阿塞拜疆口岸。这个口岸聚集了大量要撤离到伊朗的人员,他们只能等待。
一路状况不断,落地了才心安
刘女士告诉记者,在口岸等待期间,还有人把护照弄丢了,刘女士带他们去补护照,结果第一本护照找到了,第二本护照又丢了,这时第一本护照已经挂失失效。刘女士只得又领着他们去办旅行证,但是口岸没有先例不接受旅行证不放行。没办法,刘女士只能去找使馆协调,卡了很久。
除了自己的团队,刘女士还遇到了一名中国工程师,只身一人,什么都不懂。刘女士不放心,向他详细解释出境流程。还有一个公司团队,没有翻译,刘女士协助他们整理名单,帮助他们走完出境流程。18日晚,使馆派工作人员到口岸沟通协调,最后终于全员通过口岸。此时已经晚上23点,他们在口岸滞留了18小时。
“我当时已经三天三夜没睡觉没吃东西了,从德黑兰到口岸期间发生了很多突发事件,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当我推开那个小绿门,看到那个红色的五星红旗,对面是咱们中国人,使领馆和阿塞拜疆的人来接应我们,当时我就软下来了,心里可太激动了,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么一次。”刘女士说道。
接着,他们继续前往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这一路上的气氛“大不一样”了。车上有使馆和商会的工作人员陪伴,有吃有喝。“落地了就心安了,人一放松就会犯困。”刘女士说,他们到达阿塞拜疆首都,住进酒店时,已是凌晨三点。刘女士到酒店安顿好后,洗漱完就天亮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刘女士订了20日的机票,准备回西安。
多名在以中国人发声:正观望,暂不考虑回国
本报长沙讯 20日,记者联系上多名在以色列不同城市务工的中国人,其中,有人表示在观望是否回国,有人则明确表示暂时不会回来。
在耶路撒冷的苏先生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处境比较安全,对上班、生活没有什么影响。记者询问他是否有回国的打算时,苏先生表示等等看,“没到真正全部撤离(的时候),现在只是愿意(撤离)的走”。苏先生还表示,此前自己前往以色列工作,花了不少中介费,现在还没挣回来。
位于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凯隆的陈先生也告诉记者,当地生活、上班都还比较正常,也没有出现物价上涨等情况。他向记者展示,在自己前往工地的路上有防弹间,他居住宿舍的地下一层也有人防设施。“有两层钢板门。”他称,15日晚上,当地曾拉响警报,他们看到有导弹在空中被拦截,大家陆续撤离至地下一层的防爆间。“人防设施在当地比较普遍。有些可能觉得(情况)还好就待在宿舍,不过我还是会去防爆间。”陈先生还称,今年1月,他到以色列工作。
据陈先生了解,目前使馆在登记想要撤离的公民信息并提供协助,“直接飞回国,费用在2万元左右”。不过陈先生称,自己也花了不少中介费才到以色列,如果战局没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将会一直在当地工作。
杨先生则位于受轰炸比较严重的特拉维夫,他称当地的防爆间在地下30多米,还比较安全,目前在当地生活、工作也还正常。他也表示,自己花了不少中介费,暂时不会考虑回国。
记者注意到,一名在特拉维夫的网友在6月15日早上发布视频,称前一晚中国工人宿舍被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护,该去防爆间或地下室就得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记者吴陈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