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3万人“盲约”小米眼镜
业内:雷军不会“一统江湖”
2025年6月27日
据每日经济新闻 小米的AI眼镜在6月26日晚7点登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AI眼镜产业已经热了半年,也有了出圈产品,业内人士却表示,目前还没有厂商真正靠AI眼镜赚到了钱。 业内认为,AI眼镜这个产品“千人千面”,不算标品,小米虽强,未必能“一统天下”。 整机代工方或为歌尔股份 6月26日晚7点,小米揭开其AI眼镜产品的面纱。 产品分野早就不是秘密,三种产品路径里(带音频功能的AI眼镜、带摄像头有一定AI功能的AI眼镜、VR/光波导AI眼镜),小米选择了第二种,带摄像头能拍照、有AI功能的AI眼镜。 小米XiaomiVela架构师周文杰介绍,小米AI眼镜采用的是自研Vela系统,目前已开源,可开放给更多AI眼镜厂商使用。 此外,记者从业内获悉,此次发布的小米AI眼镜的整机代工方为歌尔股份。6月26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向歌尔股份求证,公司接线人员表示:“我们跟我们的客户之间都签了保密协议,涉及到具体项目合作和具体客户的东西,我们都不太方便讲。” 6月26日,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发布会现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发布了小米眼镜AIGlasses,可实现扫码支付、翻译、拍照等功能。在性能指标上,小米AI眼镜重量40g,典型续航8.6小时,单次充满45分钟。相比之下,Ray-BanMetaGlasses重量42g,典型续航4小时,单次充满75分钟。小米AI眼镜标准版定价1999元,单色电致变色版2699元,彩色电致变色版2999元。在发布会前一晚,小米AI眼镜在京东自营店上线了“盲约”(无售价)链接,预约将在发布会前停止。截至发稿,超3万人参与了此次发布会前的“盲约”。 业内:还没有人赚到钱 小米AI眼镜发布的前一日(6月25日),在一场活动上,李未可科技合伙人张建华、影目科技创始人杨龙昇、百度智能云空间智能行业负责人孔伟健三名资深从业者均谈到了对小米AI眼镜的看法和期待。 其实早在小米眼镜发布前,诸如“小米将结束国内AI眼镜大战”的说法已经在业内流传了一段时间。在面对小米这家以强悍议价能力出圈的超级企业时,同行也不免感到压力。不过,这份压力更多在市场份额,而非生死存亡。张建华表示,目前AI眼镜厂商还在过“苦日子”,并没有赚到钱。杨龙昇也直言,“虽然小米很强大,但我不太觉得小米会‘统一天下’”。 抛开市场竞争不谈,业内也对小米有所期待,更多的是希望小米能在AI眼镜现有的基本标配层面搭建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框架,随着AI眼镜生态的进一步完善,从而解放厂商在电池轻量化、镜片材料、转轴打磨等部件制造方面消耗的精力,给予其他厂商更多的创新空间。 除了零部件,孔伟健还提到,从监管和安全的角度看,大厂“下场”是必然的。“比如说摄像头的隐私问题,其实对创业公司来说是很难解决的。”孔伟健称。 谁是Meta后的下一个爆款 谈到市场变化,杨龙昇认为,“百镜大战”会一直持续下去,未来AI眼镜赛道还会是一个“百家齐放”的状态。在他看来,比起手机、手表等电子产品,AI眼镜对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要求要更高,是“千人千面”的产品。 不过,虽然张建华也同意未来AI眼镜是非标品的观点,但他也认为,软件层面的“百镜大战”不会长期存在。他提出应审慎看待市场,Meta眼镜的成功,其销量大多来自线下,且集中在墨镜使用频率较高的地区,国内厂商入局需谨慎。 Meta之后的下一个爆款会是什么模样,目前尚不可知。怀抱着对春天的憧憬,AI眼镜厂商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有的试图与时尚IP(品牌资产)或品牌跨界“联姻”,如Meta携手Prada等奢侈品牌推出新一代AI眼镜,试图通过时尚“出圈”;还有的厂商锁定特殊群体,如老凤祥面向老年用户推出AI眼镜。杨龙昇还透露,公司正在推进的下一代AI眼镜会更多聚焦在社交和娱乐属性。“比如说可以拿AI眼镜去点外卖,去打滴滴,这个可能就是下一个阶段的‘爆品’。”杨龙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