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夏天的礼物
2025年7月13日
长沙酷暑难当的七月,潇湘晨报一篇题为《网友拍到长沙IFS与南岳祝融峰同框》的公众号文章点燃了互联网的热度。然而引爆评论区的并非地理摄影的技巧讨论,而是如潮水般涌入的各地网友拍摄的云朵照片。酷热的夏天本让人体感不适,但这个季节却有着最好看的云朵。匆忙、焦虑,被现代化生活隔绝得淡漠了“附近情感”的人们,在同一片天空下,共情了起来。 云的天然诗性,是连接万物的情感纽带。中国古代诗文中,飘荡着和云有关的诗篇。不同的人,描绘着不同的云境。“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是张若虚的旷古忧伤;“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是李白的绝世浪漫;“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李贺浓墨重彩的悲壮。 国外亦然。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气与梦》中写道:“云是大气写给大地的情书。”云还引发了深邃的哲思。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积雨云之中孕育着一种动荡,孕育着某种转折、变形或嬗变的巨大潜能,它是转变的场所。 云,这悬浮于天地间的灵物,人类已凝望了上万年。从《诗经》中“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朴素描摹,到杜甫“五溪衣服共云山”的壮阔云图,再到现代气象卫星镜头下那旋转的白色涡旋,云始终悬浮在科学与诗学的交界地带,既是大气物理的研究对象,又是永恒的美学符号。 或许我们应该重拾那种诗性与理性交融的观云传统。下次遇见一片特别的云,不妨同时思考它的物理成因与美学价值:那卷积云的波状结构,既是开尔文-亥姆霍兹波不稳定性的产物,也是天空的指纹;暮色中的高层云,既是冰晶折射阳光形成的光学现象,也是大自然最壮丽的画布。在气候剧变的时代,理解云的物理或许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而珍视云的诗意,则可能教会我们为何要守护这个有云栖息的世界。 文/常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