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多云,塑造了湖南独特的“天空”气质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多云,塑造了湖南独特的“天空”气质

2025年7月13日


积雨云。图/记者胡嘉会


堡状层积云。图/记者袁召辉


淡积云和碎积云。图/小海


七彩祥云。图/张晖


帽子云,学名幞状云。图/张晖


伪卷云。图/黄仁芳


浓积云。图/记者胡嘉会


透光层积云。图/冬子来了


透光高层云。图/于腾飞


火烧云图/凛然陶

    湖南的地理构造生出了无数的云,而这些飘荡在湖南上空的云,又与山水一起塑造了湖南独特的文化气质。湖南,是中国地理中一个多云的空间,更是历代诗画曲赋中那个云水苍茫的意象世界。

    撰文/本报记者常立军通讯员杨云芸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看到同一片云

    什么是云?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的可见集合体。它是地球水循环中重要的一环。水汽自地面蒸发,在天空中冷凝成云。云再重新成为降水(包含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坠落回地球表面。但我们每天看到的云,都只能被称作“云”吗?显然不是。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云在近现代也被精准地进行了分类研究。

    湖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云芸告诉我们,云的分类主要从形成机制和形态特征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基于云底高度的分类体系,将云分为三个族类——低云、中云、高云,并进一步细分为十属、29类。

    除了高低不同,云的形态也变化无穷。有经常被误认为是UFO的荚状云,它们湿润的气流撞上障碍,如崎岖的地貌或高大的建筑,水蒸气在空中迅速凝结并静止,这种奇怪的云就形成了。荚状云几乎不怎么移动,可以观察很久。还有像帽子一样覆盖山顶的帽子云,源于气流过峰后冷却凝结成云。比较壮阔且少见的还有那种把天空切割为两半的巨大云墙,是由于中高空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水汽含量的气流,也就是气象术语中的风切变所造成的。

    云的颜色也不相同。白云、乌云,甚至还有更复杂的彩虹云。云的厚度决定了云朵的色彩。当云层中的水珠和冰晶数量较少时,大部分太阳光都能透过云层,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薄薄的云层泛着白色。各种云的厚度差距很大,当水珠与冰晶大量地集结在一起,甚至能够达到几千米的厚度,此时云层过厚以至于大部分的太阳光线被挡住了,所以在地面上的我们看到的就是乌云。

    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在一生中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不可能在一生中两次看到同一片云,它始终在变化。可以说,云是最变幻莫测的水。那么,一朵云的寿命有多长?

    杨云芸告诉我们,云的寿命具体取决于云的类型和环境条件。譬如积云,作为最常见的对流云,其寿命通常较短。夏季一朵积云的平均寿命约为10分钟到1小时。这种云由局部热对流形成,当上升气流减弱或水分蒸发后即消散。而层云(低云族)寿命约1-2小时,因其覆盖范围广且上升气流稳定。卷云(高云族)则可维持数小时甚至跨越数百公里区域,因其形成于高空低温环境,冰晶蒸发速度较慢。

    我们可以在长沙想象这样一个水循环场景:

    岳麓山的晨光里,一片淡积云从湘江水面诞生。它被上升的水汽托举,在橘子洲头投下转瞬即逝的阴凉。游客举起手机时,这朵形似爱心的云已开始消散——淡积云的寿命不过一盏茶的功夫,当高空干燥的风掠过,它便如晨露般解体,残余的碎片化作碎积云,未及飘过杜甫江阁便了无痕迹。

    世间变幻莫测的,莫过于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白云苍狗,恰似人生无常。

    湖南的云,有什么不同?

    湖南哪里的云最多?这是个不太好准确回答的问题。但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看,山地和湖区无疑是生云的最佳之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是古人对地貌与云的关系做出概括。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当气流遇山抬升,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温约0.65℃,达到抬升凝结高度(LCL)成云。所以多山必定多云。地形呈现U字型的湖南,三面环山,且河流众多,湿度较大,山间自然会生发出浓厚的水汽,这些水汽飘荡到低温的空中,成为山间飘荡的云朵。

    洞庭湖巨大的水体形成的蒸发,也是水汽的重要来源。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237.1亿立方米的湖盆的总容积有着巨大的蒸发量,由此形成一个储量巨大的空中水库。保护洞庭湖,亦是守护湖南最珍贵的“云工厂”。

    湖南的云和其他地方相比有哪些不同?

    相比于高纬度的北方,地处亚热带的湖南受西南季风影响,水汽输送充沛,有利于云的形成和维持。多样的气候背景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湖南的云具有多样形态和独特景观特点。湖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云型丰富且具典型性。一般说来,夏季水期条件好、太阳辐射强,淡积云、鬃积雨云居多;春秋季节环流转化稳定后,以高积云居多;冬季以冷空气控制为主,降水以层云居多。

    湖南地理上的几个主要暴雨区都在山区,它们是特别容易产生积雨云的地方。

    湖南复杂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气候的多样性特征。在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背景下,湖南的雨、热等气候要素等值线打破了与纬线平行的一般规律,而是与地形等高线大致平行。湖南的暴雨形成受地形被迫抬升、水汽输送及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等共同影响,雨区常常伴随着积雨云的形成。

    湖南观云最合适的季节是夏天。

    杨云芸告诉我们,夏季高温有利于近地面空气迅速升温膨胀。受热空气密度降低后强烈上升,形成旺盛的垂直对流,高温加速地表水体蒸发,为云层提供充足的水汽“原料”,丰沛的水汽与上升气流结合,阳光穿透更厚大气层时发生散射折射作用使云体更饱满、形态更富变化;加上太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昼长夜短,观云时间更长,有更多机会捕捉到云的各种形态变化。

    在湖南,还有一种壮丽的云的景观,那就是云海。

    云海属于低云中的层积云。云层的厚度一般在300-400米之间,云块比较均匀,云顶的高度也基本相同。低云的凝结高度最低为800-1000米,所以云海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山要高,水汽要足。因此,湖南的云海大多出现在山脉里的高峰附近。

    云还滋养了湖南的山地,营造出高山上的桃花源。

    在紫鹊界梯田,这里拥有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统。依赖山顶森林涵养云雾水分,通过泉眼渗透形成“隐形水库”,这里实现了“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生态循环。这种云雾-森林-梯田的共生模式,成就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没有云,湖南就不会是“潇湘”

    提到云时,人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湖南。没有云,湖南不可能成为“潇湘”。云,塑造了湖南的地理美学气质。

    云是水的最变幻莫测最复杂最美的形态,多云的湖南,因此拥有万千的艺术意象之美。潇湘,因此成为古人心中云水弥漫的永恒美境。

    云对湖南地理文化气质的塑造,是自然气象与人文精神在千年历史中深度交融的结果。从潇湘八景的诗画意境到上古神话的悲欢叙事,再到文学和音乐艺术的意象凝练,云始终是湖湘大地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这天地间最无常的造物,以水为骨,以气为魄,在匠人指间凝固成青铜的狞厉、丝绸的飘逸、瓷釉的流动。自楚地先民仰观巫山云雨而通神,至曹雪芹以“湘云”为名赋灵于金钗,一片云早已超越自然现象,成为东方美学宇宙的永恒坐标。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于湘水化为云神,其“鼓瑟诉怨”的传说成为湖湘文学核心母题。从洞庭之云到九嶷之云,云的遮雾绕强化了神灵缥缈的意境,奠定了湖南文化中“哀婉与超逸并存”的审美基调。湖南的云水之所以能成为千年母题,正因为它的不可捕捉——琴弦上的颤音、水墨里的留白、山峦间的流动,都是对永恒之美的短暂摹写。

    潇湘,是云水的潇湘。

    潇湘山水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母题,从五代至南宋的绘画演变中凝聚了独特的地理意象与人文精神。

    湖南地理的独特气象成为画家“烟霞痼疾”的灵感源。画出《潇湘奇观图》的米友仁,其突破在于以水墨实验达成心理性云山幻象,其“无根树”“朦胧云”,虽被时人讽喻为“解作无根树,能描濛鸿云”,却成为文人画“重意轻形”的里程碑。

    在代表长沙古代艺术考古巅峰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文物中,云气激荡。

    其中的刺绣作品乘云绣,就是以云气纹为中心,通过自然物(云)与生命(凤鸟)的结合来表达美妙的想象世界。这些云气纹是对现实中的云进行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

    另一件和云相关的重要文物是黑地彩绘漆棺。这是一件以云气纹为底纹的艺术作品。

    黑地彩绘棺上的花纹,除盖板四侧边缘满饰带状卷云纹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宽15厘米以流云纹为中心的带状图案。盖板和左、右侧面的云气纹均为六组,上下两列,每列三组;头挡和足挡上的云气纹则均为四组,上下两列,每列二组。该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且飘逸灵动的画面。

    在湖南能够称之为“永恒经典”的文化艺术品中,云始终不曾缺席。湖湘大地始终是云之奥义的最佳参悟者,这里的人们懂得:真正的天人合一,不在膜拜云的幻变,而在参透那令云朵生灭的宇宙规律,最终将人生活成大地之上的“行云流水”。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