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支持湖南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 加快建设健康湖南
  • 太空快递已送达
  • 进一步加大市场秩序的规范治理
  • 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清单亮相
  • 全国开展黑加油点“大扫除”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7月16日 星期三

太空快递已送达

麻婆豆腐、素三鲜都安排上了

2025年7月16日

    综合新华社、央视

    7月15日,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又一次向空间站派送“太空快递”。

    当日5时34分,搭载天舟九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当日下午,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打开天舟九号舱门,进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按计划开展货物转运等相关工作。

    “货包已经把整个货仓里面堆满,而且有些地方还突出来了。”据专家介绍,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物资重量约为6.5吨,再创空间站应用与发展工程货运飞船上行物资装载重量新高。

    除了新航天服,物资里还有哪些惊喜呢?

    航天食谱上新

    头一回送去新鲜的桃子

    这次天舟九号运送的物资中,航天食品占了不小的比重,而且航天员的太空菜谱上也有了新菜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工作人员刘微介绍,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上行的航天食品总量超过了1.5吨,新增菜肴类航天食品近30种,使得航天食品的总数达到了190余种,其中副食增加了20多种,现在副食已经达到了90多种。飞行食谱周期得以由7天延长到了10天。

    增加的菜品里包括了麻婆豆腐、番茄鸡蛋、清炖马蹄、素三鲜、小炒莲藕、外婆菜、孜然土豆等,别看这些都是咱们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要想把它们加进航天员的太空菜谱里,可就需要地面科技人员大量的研究攻关了。

    “比如麻婆豆腐这个产品,我们平时在家里烹饪的时候都要小心翻炒,因为很容易破坏它的形状和质构。但是这次通过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我们也成功地将麻婆豆腐送上了航天员的太空餐桌。”刘微说,除了家常菜,还有新鲜水果,“7月份时令水果很多,我们这次头一回给航天员送去了新鲜的桃子。”

    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和优化航天食品的生产工艺,最大限度保持菜品原有的质构、色泽、风味和营养,送越来越多的菜肴上太空。

    “实现了航天食品从最初的一口式、牙膏式食品,到现在的主食、副食、即食、调味品,甚至新鲜果蔬,我们叫作‘三食四品’的突破。”刘微说。

    航天员队伍不断壮大,航天员口味也不尽相同。更多菜系也开始纳入航天食品的整体设计中。

    刘微表示:“很多人都会问航天食品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都是我们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航天人追求的就是让航天员在太空餐桌上能和所有普通的人在家里一样,能够品尝到人间烟火气。”

    新增健身器材

    可以在天上做俯卧撑了

    核心肌肉是人体的动力链中心,它的稳定强健影响着身体运动的整体性。

    对于长期在轨飞行、处于失重状态的航天员而言,保持锻炼减缓肌肉萎缩十分必要。为此,天舟九号上行了专门针对核心肌肉的锻炼装置。

    “核心肌肉对航天员在太空中维持工作及运动能力,着陆返回后恢复等有重要作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说,核心肌肉锻炼装置可开展恒定阻力的核心肌肉与上肢锻炼,能够有效预防核心肌肉等深层肌群萎缩,提高返回后对重力环境的再适应能力。

    “它像床一样,航天员可以在上面开展深蹲、卷腹、屈伸、旋转等7个核心肌肉锻炼项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许志介绍,“也就是说,航天员可以在天上做俯卧撑了。”

    目前,中国空间站已经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等锻炼设备。

    许志介绍,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与其他锻炼装置在轨组合使用,可实现对航天员全身各主要肌肉更精准的防护,使得锻炼更加灵活便捷,进一步提高了航天员肌肉萎缩防护的全面性、有效性等。

    实验“带上天”

    探寻干预肌萎缩的新策略

    太空环境的特殊性,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任务中,天舟九号上行的科学实验物资,包括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实验共23项,研究研制单位涉及10个研究所和11所高校,继续助力空间科学技术发展和新技术推广应用。

    太空微重力会使人出现肌萎缩现象,而肌萎缩是老年人、卧床病人的常见症状。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应浩提到:“通过太空飞行让细胞暴露在微重力下,观察细胞如何感知微重力并加以研究,希望找到一些干预肌萎缩的新策略。”

    “在太空中,宇航员容易出现头晕、睡眠障碍,甚至认知功能改变等症状。此次,天舟九号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中国空间站,用以研究微重力等空间特殊环境对人血脑屏障和脑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有望为宇航员太空长期驻留与健康风险预测,并寻求干预手段等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说。

    同样利用太空环境的试验,还有首次研究核酸药物应对慢性疾病脂代谢紊乱的效果。

    “人在地面上产生明确的脂代谢病变症状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但到了太空之后可能会被按‘快进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甘勇说,“我们把核酸药物送上太空,希望能缩短它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时间,加快新药的临床应用和上市,造福老百姓。”

    在航天医学实验领域,这次随天舟九号上行的细胞实验样本将在轨开展3项航天医学细胞学实验。

    “此外,我们还将首次在轨研究心衰病人的损伤性内皮细胞和保护性内皮细胞在微重力下的改变及关键通路,建立特定分子对内皮细胞正向影响的策略,为地面心衰心脏的干预提供新思路。”李莹辉说。

    关注

    太空快递里的“长沙造”

    据“长沙高新区”微信公众号消息,长沙湘计海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计海盾”)研制的空间环境微生物在轨快速检测与新型抗菌防护试验系统载荷,也随天舟九号进入太空,将开展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实验。

    据湘计海盾航天产品部负责人熊奇欢介绍,该试验装置研发项目由北京理工大学牵头,湘计海盾负责工程化总体设计,从立项到发射历时两年完成。

    进入太空后,将在轨舱内采集微生物样本,并展开快速分析,以便完善空间环境微生物菌种资源数据库,有助于构建新型超高灵敏度超快速空间微生物有效检测方法/平台。此外,还将验证AIE融合仿生纳米抗菌模块材料在轨杀菌能力、建立新灭菌技术下航材表面微生物(群)污染的新型监测评估方法。

    “未来可帮助揭示微生物(群)在空间环境下与航天器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效应和规律。”熊奇欢说。

    据悉,该试验装置将在轨服役三年,目前针对在轨试验的飞控值班人员已准备就绪。预计将于7月16日进行上电测试,7月17日开展第一批次试验。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