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本版新闻

  • 人形机器人进入质变时刻
  • 新能源车零售量增长33.3%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人形机器人进入质变时刻

从“花瓶”到“帮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取得突破

2025年7月28日


27日,参观者在体验乘坐一款基于阶跃星辰大模型打造的未来座舱。组图/新华社


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时的科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据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具备智能驾驶功能。


26日,观众在拍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据新华社电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在上海连续举办的第八届,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60余款智能机器人成为吸睛焦点。除了会格斗、书法等“能文能武”的机器人,“会干活”的机器人也备受关注。

    从生产到生活的多样化应用场景;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创新突破;从“工具”到“伙伴”的哲学思辨。机“慧”共生,亮点纷呈。

    从生产走向生活,应用场景催生更多可能

    机器人在擂台上进行拳击比赛;通过“3D眼睛”配合机械臂分拣物料“又快又准”……大会展览区,多型机器人正在秀出“十八般武艺”。

    上海电气在大会首日发布了一款以“工业基因·场景定制”为开发理念的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能够在多种工业环境中灵活行动并自主识别、定位和搬运不同规格的箱体,大幅提升仓储作业效率。

    从生产走向生活,应用场景催生出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在展会期间迎来“全球首秀”:它不仅能完成爆米花制作,还会根据顾客需求调制各类饮料。同时,它可与擎朗其他形态的专用服务机器人进行智能化协作,完成指定任务。

    机器人整机进步的背后,离不开零部件技术的“日益精进”。“触觉夹爪能稳稳夹起类似豆腐、薯片和果冻等易碎物品,主要是通过创新视触觉传感技术,让机器人拥有类似人类皮肤的‘触觉神经’。”来自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的教授陈文明表示,其核心是柔性界面能适应复杂表面、能精准感知多维力,以及空间分辨率达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从而实现“触之有感,动中可辨”。

    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井喷期即将到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人形机器人正从“展示用的花瓶”发展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帮手”,进入“质变”时刻。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大会期间表示,近年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品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从舞台“动起来”向工厂“用起来”,即将从实验室迈入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的井喷期。

    本次大会上,有企业“专攻”人形机器人,有的则不拘泥于“人形”。上海飒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政说,不同类型的机器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用铁基和硅基做成的“人形”未必是最优解,只要用户认为好用、易用,解决痛点就行,这款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就是超越人类形态的。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指出,随着具备任务规划、场景泛化和策略泛化能力的大模型,与负责动作规划、执行的小模型协同工作,这种类似人类“大小脑”协作的模式,将推动机器人技术迈向新阶段。

    人类与机器人共生,如何防范失控风险

    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相伴共生”或将成为新趋势。人机关系中究竟“谁听谁的”?如何防范失控风险?成为本届大会上频频谈及的问题。

    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就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对话”,展望了具身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当彭志辉问及“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时,灵犀X2回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在于‘理解’——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和我们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图。”对话环节结束时,检测到电量亏损的灵犀X2突然“吐槽”:“下次对话前,可以先让我充电吗?深度对话还挺耗电的。”引发现场一片欢笑。

    灵宝CASBOT创始人兼董事长张正涛认为,真正的变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人与机器人的共生关系。未来的机器人不仅是工具,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伙伴型”角色,相应政策的制定与伦理框架的建立变得尤为关键。

    业内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用且可控。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大会开幕式上以“养虎”为喻:现在的境况就像人们养了只可爱的虎崽,当它长大后可能会超越人类。人们有两个选择:摆脱这只小虎崽,或找到一种方法来确保自身安全。

    我国大模型数量居全球首位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多个大模型、智能体引发关注

    据央视 今年以来,我国基础大模型的迭代速度加快,大模型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加快落地。记者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获悉,当前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总数达到3755个,其中,我国企业贡献了1509个,数量居全球首位。那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又有哪些引发关注的大模型和智能体?

    磐石面向科学家的科学基础大模型

    26日,由中国科学院联合团队自主研发的“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大会上亮相,这款大模型面向的用户是科学家,将助力跨学科研究。

    “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具备科学文献萃取融合、科学知识表征推理和科学工具编排规划等核心能力,可以实现“假设提出-方案规划-仿真推演-实验验证-规律发现”的科研全流程,相当于一个“人工智能+科学”的跨学科辅助研究平台。“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在国产开源大模型基础上面向科学领域进行深度定制,掌握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学科核心定理、定律与专业知识。基于该大模型,研发团队还开发了“文献罗盘”与“工具调度台”两个科学智能体,辅助科研人员开展多方面工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曾大军介绍,科学大模型面向的用户是科学家,科学家希望能用大模型来支撑他们平常的科技创新。各类材料创制、遥感数据理解、天文等都是目标领域,最终能够为重要的科技攻关提供有力支撑。

    风宇全球首个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上,全球首个空间天气链式人工智能预报模型“风宇”正式发布。

    为应对太阳风暴对全球卫星运行、无线电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及其他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风宇”面向空间天气保障需求,突破了传统数值模型在算力消耗与实时响应方面的技术瓶颈,成为国际首个覆盖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全链条的空间天气人工智能预报模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介绍,这个模型在国际上第一次实现了不同区域的跨尺度、跨圈层的人工智能模型的耦合。“大模型完全是基于国产的人工智能平台,因此它对我们未来国产AI的生态构建也贡献了不少力量。”王劲松说。

    妈祖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

    26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以中国海上守护神“妈祖”命名的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正式发布,构建了包含多灾种预警的全球早期预警服务网络,向世界分享中国早期预警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

    这次发布的智能体,融合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人工智能灾害实时监测分析模型等工具,技术内核贯穿灾害早期预警全流程,能够快速部署、高效运行。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介绍,“妈祖”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灾害的评估和分析,向全球提供监测预报的服务,让老百姓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且知道该做什么工作,以及高级别“叫应”的递进式服务——快速让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直接形成本国的气象灾害预案制度标准,使得它的制度建设能够快速提高。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