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AI拥抱微短剧
  • 中国资产大爆发
  • “娃衣”走俏,小玩偶穿出了大市场
  • A股调整,保险板块强势拉升
  • 7月铁路客货运量稳步提升
  • 央行开展5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AI拥抱微短剧

技术奇袭如何重构行业

2025年8月15日




组图/央视新闻

    据新华社电 近日,由快手可灵AI与星芒短剧联合出品的AI单元短剧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正式收官,这部微短剧获得超13.7亿的全网曝光量。

    “通过AI技术,剧集在唯美浪漫、悬疑科幻、荒诞喜剧等不同风格中切换自如,这充分展现了AI在影视领域的巨大潜力。”快手星芒业务负责人张兰兰说。

    风口之上,未来已来。2024年,随着Sora的诞生,文生视频的想象力边界大幅拓宽,AI技术与微短剧两个产业深度融合,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

    AI可以贯穿微短剧创作的全过程

    “传统的影视特效是一个投入大、耗时久的制作过程,但引入AI后,一切都变得容易起来。”南宁市灵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邓力说,“从脚本创作到文生图、文生视频,AI可以贯穿微短剧创作的全过程。”

    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微短剧产业发展门槛渐高,AI无疑给了尚未入局的人一块敲门砖。拥抱,成了理所当然的姿态。

    “快手星芒短剧正积极拥抱前沿技术,致力于打破形式边界。”张兰兰说,2024年,星芒短剧携手快手可灵AI,打造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打斗场景被赞“特效碾压真人仙侠剧”。

    更多的“爆款”正在涌现。由博纳影业与抖音联合出品的AIGC微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充分运用AI技术进行场景构建,让奇幻场景变得触手可及;由AI技术与实拍画面深度融合的微短剧《遮天》,全网累计话题量破亿。

    现在AI的技术只适用于特效制作

    然而,AI技术带来的问题同样蔓延到了微短剧创作中,观众调侃“AI演员不会塌房,但会面瘫”,直切行业痛点。

    “现在AI的技术只适用于特效制作,比如科技、奇幻题材的场景构建,但是人物的细微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常有抽帧的感觉,也就是常说的AI感太重。”邓力说。在他看来,长镜头中人物频繁换脸、动作畸形,在传统动画制作中是不可接受的。

    同样面临的,还有伦理失范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AI短剧制作基于大模型,数据库在深度学习中,可能被无意识地嵌入带有歧视性的内容,形成不良导向。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表示,在看到AIGC对微短剧创作的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潜在挑战,技术局限、伦理风险、版权困境、大众质疑都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实际上,AI重构微短剧产业之路,正走在“人机协同”的方向之上。AI承担标准化生产,而人类聚焦创意与情感,在艺术美学上寻求共存。尽管融合方式仍需探索,但各地加密布局AI+微短剧新赛道热情不减。

    今年4月,在广西东兴,国门微短剧孵化基地揭牌暨AI+赋能文旅产业签约活动顺利举办,这是当地政府在推动文旅产业与数字内容深度融合上的一次创新实践。“我们将通过AI+动漫的方式创作短剧精品,并开发衍生产品,延伸微短剧的产业链,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广西阅山海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树说。

    “我们相信,在新技术的助力下,微短剧行业的生产成本将有效降低、制作周期将缩短,影视工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张兰兰说。

    链接

    “竖店”遍地开花你准备好“入戏”了吗

    浙江横店因其完善的影视产业链闻名海内外,如今,随着微短剧的蓬勃发展,大江南北正兴起多个“竖店”。以河南郑州为例,这里集聚了超800家短剧制作企业,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人;广东东莞的短剧基地打造了上百个标准化场景,实现“3天拍摄、7天制作、15天上线”;横店当然不甘人后,今年前7个月,横店影视城已接待超过2300个竖屏微短剧剧组,已超过去年全年,可谓“横竖通吃”,戏里戏外皆精彩。

    别看微短剧制作快、投入小,但是,其撬动的产业链条可丝毫不短。从内容供给端的IP孵化、剧本编写,到拍摄制作端的试镜选角、美术设计、道具制作、后期剪辑,再到流量变现端的版权交易、付费分账、广告合作等,方方面面都依赖成熟产业的强力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4亿元,预计至2027年,全国微短剧产值规模将突破千亿。这条充满“钱景”的新赛道,正为上下游产业注入澎湃动能。

    “竖店”的崛起,是一场灵活应变、拥抱创新的产业进化。比如,为适配微短剧的短平快基因,有的“竖店”推出“一站式转场”服务,以模块化设计打造数十个场景单元,一间房间就是一个场景。无论是纵横古今的“穿越”戏,还是天马行空的“抽象”演绎,都能轻松实现,让剧组免于场地之忧。在这场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为特征的产业革新中,传统影棚正不断转型,化身为微短剧工业化生产的“超级车间”。

    日臻成熟的产业环境,滋养的是大量就业机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的一项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行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64.7万个就业机会。随着市场蛋糕越做越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嗅觉灵敏的院校已探索开设微短剧相关专业,与产业潮流“双向奔赴”。各地“竖店”遍地开花,不仅集聚了影视专业人才,擦亮了地方产业名片,更让当地居民通过服务剧组,找到了增收的“新剧本”。

    微短剧配套设施的健全,还给普通人“入戏”带来契机。利用现成的布景、服装、台本,剧迷观众也可以体验“当一天演员”。穿上古装,在古色古香的场景中演绎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换上未来感服装,在科技场景中过一把科幻瘾。一些“竖店”推出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影视创作的好奇和社交分享的需求,更推动了影视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

    从横店的“横”屏天下,到各地崛起的“竖店”新军,微短剧产业的勃兴,不仅重塑着中国影视产业的格局,也演绎着一场充满生机的经济新叙事。千亿级市场规模背后,是产业链条的深度延伸与重构,是就业岗位的创造与支撑,是文旅消费新场景的涌现与融合。灯光已就位,镜头已开启,在“竖屏”这条新赛道上,“入戏”的不只是演员和观众,更包括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创新者与奋斗者。        

    据央视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