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诗浩上海报道
“任何文学都是在写人间,写人间各种情感,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就是文学的意义。”8月14日,2025上海书展期间,“世俗生活,有情人间——王跃文读者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作家王跃文在谈到为何做“世俗生活,有情人间”的主题分享时,如此感慨道。
作为2025上海书展主宾省湖南展团的重点活动,王跃文的亲临吸引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当日下午,活动举办场地早早就被远道而来的读者们围满,有读者告诉记者:“我特意坐高铁赶来参加王跃文老师的活动,能够现场听到作家的文学创作分享和文学思考,是一件很受益的事情。”
坚持真情写作,描摹真实的人生世相
王跃文多次表达过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里,爱应该是底色,是前提……写作者要有热心肠,要有对人世间的大爱和大悲悯。”在王跃文看来,文学的大境界还是必须要有担当、有道义、有善、有温暖的。
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为什么坚持写作?王跃文坦言,这是出于对脚下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及中国文学优秀美学传统的热爱。因为热爱,他用关怀与善意的笔触描摹着真实的人生世相。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不论是“明亮的或是灰暗的”,他想做的都只是“究其所源,揭示生活真相”。
“我既想写出生活原本的样子,又想写出生活应有的样子,竭力追求生活真实、理想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从《国画》《大清相国》到《家山》,王跃文的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既有《国画》《梅次故事》《苍黄》《朝夕之间》这类小说里穿透现实中复杂与晦暗一面的众生相,也有《大清相国》中堪称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典范的一代相国,以及《家山》中平凡却有着我们民族传统中一切良善品格的沙湾百姓。王跃文长篇小说的明暗色调看似不同,但事实上,他所传递的始终是对人内心向善、向光一面的呼唤。王跃文说:“文学可以表现恶,但它的精神内核必须是善;写恶的文字是站在恶的泥淖深渊里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追问,对真理的追问,对美和温暖的渴求。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精神底蕴却一定是对人类命运的悲悯,对人类沉沦灵魂的救赎。”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王跃文《国画》这类小说存在严重误读。但20多年过去,《国画》等书仍然被读者所阅读,作为作者,王跃文期待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发现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一方面,生活和人性本身是复杂的;另一方面,正因为现实复杂,才更需要有作家的现实题材创作,从现实生活里激扬风清气正的当代文明。
在世俗日常里,挖掘人性深度,传递人间暖意
在王跃文创作出的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故事里,动情的不只有他笔下那些活在一个个故事中的小人物,还有无数读者的灵魂也产生着共鸣。
有读者表示《国画》这本书伴随着他从读书到工作,常读常新;有人评论说三读《大清相国》仍觉得“难以消受”,感叹作家笔下“人生厚重”;针对《家山》这类有着深厚乡土情怀的小说,曾有一位“90后”读者表示,他从中读到了自己的文化来路,说他这代人就是传统的延续。
王跃文自己说,“人类自有文学以来,所有作家的一切努力,都在做两件事:表达情感,传递价值”。二三十年来,他用文字与读者不断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条沉潜的现实主义之路见证了文学不熄的光亮。
从1999年那部描摹时代众生相的《国画》开始,王跃文就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饱含温度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人间世相图”。他笔下的人物,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中国社会百态图景,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感受着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坚守。从《梅次故事》《苍黄》到《大清相国》,再到深情回望故土的《家山》,王跃文始终在世俗的日常里挖掘人性的深度,在纷繁的世情中传递人间的暖意。“我写的是我们身边的故事,探讨的是我们共同面对的困惑与希望。”
王跃文还表示,创作最大的满足就是与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不必时刻作思想家状,当我们的作品闪耀着思想或思考的火花,就肯定会获得观众的回馈,这是作家最幸福的事。”
走进敦煌的山水画卷
知名学者孙志军携《大敦煌》亮相上海书展
本报上海讯 8月14日,上海书展期间,敦煌的山水格局和文化遗存——孙志军新书《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作者、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副部长孙志军出席活动,吸引广大读者参与。
孙志军以四十年的田野考察为基础,通过影像与文字深入梳理敦煌的地理脉络、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该书突破传统视角,以时空地理为核心,全面呈现敦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带领读者打破“敦煌=石窟”的固化认知。正如作者所言:“翻开《大敦煌:一部山川地理、古往今来的敦煌路书》,镜头中的敦煌山水,汉代的将士见过,唐代的画师见过,你也即将见过。”
活动现场,孙志军指出:“位于丝绸之路交会之地的敦煌,它的地理景观也像广为人知的敦煌壁画一样,在各要素的关系中,隐藏着重要的秘密。除了戈壁沙漠这些自然景观,敦煌还保留着多处石窟寺,更有许多与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以往在大众层面是鲜为人知的。”
孙志军还特意在分享中结合了敦煌那片山水戈壁间留存的石窟寺、烽燧驿站等遗迹。他一点点解析着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顺势引导着在场的读者去琢磨:这样的地理环境,究竟是怎样一步步孕育出璀璨的敦煌文化?而人类,又凭着怎样的智慧与坚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这般独特的地理特区?
到了提问环节,读者们的热情很高,一个个踊跃举手互动。大家聊的话题很广,既有深入的学术探讨,比如敦煌壁画风格与当地气候的关联;也有实在的旅行建议,比如什么时候去敦煌能更好地感受那份苍凉与厚重。对此孙志军也都一一作出解答。签售环节时,读者们自觉地排起了长队,秩序井然。孙志军则耐心地为每一位购书的读者签名,偶尔还会应读者的要求,写上一两句寄语,场面温馨又平和。
记者周诗浩
为申城注入古朴书香
岳麓书社亮相2025上海书展
本报上海讯 8月13日至19日,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在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双主场举行。
经过精心筹备,岳麓书社携六大系列、200余种精品图书参展。
驻足岳麓书社展台,最吸引眼球的是今年重磅推出的《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一书。该书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服饰文物为切入点,结合现代汉服文化热潮,从织造、染色、添花、制衣、时尚、穿着、礼制、佩饰、梳妆九大维度,全景呈现汉服背后的技术与艺术,引领读者深入解读汉代服饰的形制、工艺与文化内涵。全书超600幅文物图和示意图,图文并茂,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是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年以来,系统解码马王堆汉墓服饰的典藏之作,也是汉服爱好者、传统文化研习者的必读之作。
展台的另一亮点,是岳麓书社历时8年点校整理,共计1240万字的38册皇皇巨著《王闿运全集》。这是岳麓书社继出版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湖湘名人全集后,精心整理的又一鸿篇巨制。《王闿运全集》的左右,是《中国经学史》《湖南文征》《湖湘文化通史(修订版)》《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何绍基日记》等重磅图书,充分展现了岳麓书社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过硬实力。
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历来受到读者欢迎,从“全本全注全译”的“三全本”到基于“三全本”进一步开发的“三全彩图本”,从经久不衰的“普及本”“批评本”到装帧精美的“豪华版”“典藏版”,长期以来,岳麓书社以生产更适合当代读者阅读需求的图书产品为己任,推动古典名著普及读物的升级迭代。
人文社科原创类图书是岳麓书社近年来锐意深耕的版块,推出了一系列畅销图书。今年出版的《治家有道:曾国藩的家教密码》《印心石在:陶澍的实学与实行》《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等新书在展台一一亮相,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的目光。
8月17日上午,岳麓书社将在湖南展台活动区举办一场名为“从楚服到汉服:马王堆汉墓服饰中的时装演变”的图书分享会。届时,《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一书作者、青年学者左丘萌将到现场与主持人对谈,分享图书创作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近辛追夫人的衣橱,探寻汉代贵族女性的时尚单品和穿搭心得。同时,还有精彩的马王堆复原汉服表演,向读者展示楚汉数百年的服装时尚变化,领略中华汉服之美。
记者周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