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让自己慢下来看花看草看人间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让自己慢下来看花看草看人间

李叶飞携《俱是看花人》亮相上海书展

2025年8月16日


2025上海书展期间,走遍植物星球——李叶飞新书《俱是看花人》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二活动区举办。组图/记者杨旭孔东亮


8月15日,上海展览中心,盛世之下的女子群像和生活画卷——《大唐女子图鉴》新书签售会举行。


8月14日,《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本报记者周诗浩上海报道

    从绍兴的巷陌到南半球的异域,从纽约植物园的巨魔芋到根津美术馆的庭园蕨类,文字与镜头交织,构建起一座纸上植物园。

    “好的生活、充满热爱的生活,是与植物相伴的生活。”李叶飞将此奉为座右铭。

    8月14日晚,2025上海书展期间,走遍植物星球——李叶飞新书《俱是看花人》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第二活动区举办。作者李叶飞曾是《氧气生活》杂志主编,后开设“植物星球”公众号,365天给粉丝朋友们介绍适宜观赏的花草植物,粉丝群体十分广泛,活动也吸引了广大读者参与。

    把“看花”当作生活的“法门”

    “旅行每到一个城市,我会先去植物园和博物馆,前者了解自然风貌(空间),后者了解人文历史(时间)。”李叶飞把这种规律的旅游线路,放进了自己的生活日常。

    看花是李叶飞的生活,每到一处,他必做的事情就是探访当地的植物园,再去逛一逛当地的菜场。从牙买加风味独特的“阿基果”、新加坡著名的斑兰、日本庭园里的紫珠、印度的菩提树,到寻常生活中的金橘、草坪上不起眼的各种小草,走遍植物星球的李叶飞时而把视线投向远方,时而又拉近到我们的脚下。

    本次分享会以李叶飞踏足多个国家、城市的寻花之旅切入,从上海、杭州、广州、天津聊到东北、延边,从日本京都、北海道谈到纽约植物园、切尔西草药园,既有我们耳熟能详,日常皆可见的景观植物,也有崇山峻岭、高山僻壤之处的奇妙相遇。

    李叶飞说:“好的生活、充满热爱的生活,是与植物相伴的生活。”从不刻意追求,只是把“看花”这件事作为生活的一个“法门”,可能只是寻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悬铃木,却能延展到生活、艺术、自我治愈等四通八达的路径上。

    看花是最小单位的零成本“乐趣”

    这么多年,李叶飞的生活,便是出门只是看花。若是不看花,他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看。李叶飞说:“出门只是看花,哪怕绿柳才黄半未匀,哪怕繁花早败全已枯,鸡蛋里想办法也要挑出些骨头。”因为他相信绝处才能逢生,徜徉在花海,大风大浪袭来之前,只要着眼于身边事,就没有什么绝处,反而处处生机。

    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李叶飞提供了一种“慢”的生活范式。他推崇“看花是最小单位的零成本乐趣”,这种理念贯穿全书:“制作莲花茶,需要将茶叶装入纱囊,然后悬于花心,等待晨露浸润,才能得到清香扑鼻;斑兰蛋糕的独特风味,源自叶片反复揉搓释放的芳香物质……这些过程都是无法速成的,这就恰如植物的生长需要时间沉淀一样。”李叶飞说。

    提问环节,读者们的热情很高,两位小朋友更是积极举手发言。探讨如何对生活有更细致的观察,李叶飞建议大家可以先从留心小区绿化的构成开始,一步步走近植物星球。而谈及植物随笔的写作,他真诚分享自己入行的点滴,坦言只有不断地积累,让知识不断在脑海中滚动,当量变产生质变的那一刻,你会发现有一天自己能对人行街道两旁的植物有了清晰的认知。

    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对为了生活奔忙的人们而言,很多爱好都太过奢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看花不会消耗我们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的,在这种享受中,我们可以跳出焦虑的状态,获得一些闲暇的栖息。”李叶飞直言,自己希望在《俱是看花人》中,“呈现给大家一个美丽新奇、生机勃勃的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曾被忽视的生命力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

    用画笔勾勒唐代女子群像

    《大唐女子图鉴》带读者梦回盛世大唐

    本报上海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盛唐,女子的服饰妆容是璀璨大唐最好的时代写照。8月15日,2025上海书展期间,盛世之下的女子群像和生活画卷——《大唐女子图鉴》新书签售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该书作者、青年插画师张昕玥来到现场,在她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读者们也如穿越时空,重回大唐盛世风华。

    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张昕玥参考了唐朝的绘画、人物俑、复原造像和文献资料等,用画笔勾勒大唐的底蕴、涂抹大唐的风华,以此来还原和呈现唐朝女子的服饰、妆容、礼仪、制度、身份、日常生活等。她表示:“这部书是基于史实合理想象的现代艺术创作,希望自己的创作尽可能兼具准确性与艺术性。”

    身为插画师的张昕玥,曾是服装设计师。出于对唐朝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2019年时,她开始创作“大唐女子图鉴”系列插画作品。她从中国传统绘画与服饰中得到灵感,将历史文物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她说,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一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属于唐代女性,她们就像大唐气质的缩影,“她们自信昂扬、潇洒妩媚,千年过去,依然令人神往”。

    《大唐女子图鉴》由108幅插画、200多位唐代女性形象构成,全书分为大唐女子的时尚变迁、生活娱乐和传奇故事三大部分。每张插图都配以简短文字,用女性的百变形象串联起唐代近三百年的兴衰变换。这种时尚美学与历史意蕴的碰撞,不仅还原历史细节,也重构想象,“大唐女子的风华绝代,离不开大唐盛世这片沃土的滋养,反过来,也正是有了绝代风华的大唐女子们,才有了大唐盛世的雍容气度。”

    签售环节,张昕玥也耐心地在读者的每本书的扉页上,画上形态各异的唐代女子簪花画面。一边绘画,张昕玥还一边与读者交谈。“比如这些花要画几层颜色,就像盛唐的气象,层层叠叠才好看。”

    记者周诗浩

    若常玉有微信,他会发什么?

    《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新书分享会在沪举行

    本报记者周诗浩长沙报道

    娓娓道来的讲述里,既是故事的重现,也让时光照进了艺术深远的角落。8月14日,上海书展现场,由湖南美术出版社举办的以“人生不常遇”为主题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新书分享会,将这位被时光“雪藏”近半世纪的东方艺术大师,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本书作者、美术史研究者兼策展人陈琳,诗人管鹍鹏与责编潘旖妍共话常玉,以传记为引,揭开这位“艺术浪子”跌宕起伏的人生密码,也让读者得以触摸一个立体、鲜活的常玉——他既是天赋卓绝的艺术天才,亦是被命运捉弄的“局中人”。

    常玉的“不遇”人生

    常玉的人生,被作者陈琳形容为一部“高开低走的悲剧”。

    常玉出身四川南充富商之家,自幼习书画、通文墨,1920年便赴法留学,在巴黎,他出入蒙帕纳斯艺术区,与毕加索、贾科梅蒂等大师交往,娶法国贵族后裔为妻,作品被巴黎沙龙展关注,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家族生意破产、与经纪人决裂、婚姻破裂……常玉从“艺术贵族”跌落至“生存窘境”。

    为谋生,常玉接受出版社委托,为书籍绘制插图,采用石膏等廉价材料创作雕塑,并在百货商店以低价售卖,换取金钱后,他却肆意挥霍,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困窘生活。他亦曾短暂放弃作画,兜售自创的“乒乓网球”试图获得财富,却屡屡受挫。晚年受邀赴台任教,却未能实现,最终客死异国,葬于巴黎郊外的贫民公墓,直至墓穴被忘年交友人找到……

    到了20世纪末,常玉的作品才逐渐被艺术界重新发现,近年来更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从“无人识”到“天价拍品”,他的“不遇”,是个人命运的唏嘘,更是时代与艺术的错位之憾。

    “不靠谱”里,藏着一种“未被驯化”的天真

    在分享会上,责编潘旖妍坦言,编辑过程中最触动她的,是常玉性格中“矛盾又真实”的一面:“他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朋友家蹭饭却从不帮忙,工作室堆满杂乱物件却唯独缺画作;他在巴黎街头乐于和优雅女性搭讪,却对艺术保持着近乎偏执的纯粹。”

    作者陈琳则从传记创作角度,还原了一个更具象的常玉:“他的‘不靠谱’,本质是对世俗规则的疏离。比如有人付费请他画肖像,他却对客户提出霸王条款;受托绘制书籍插图,因没钱购买版画工具一直拖稿,最后用修脚刀刻版交差;应邀赴台任教前,他先跑去埃及游历,花光路费……这些看似‘荒诞’的行为,恰是他对抗世俗、守护艺术本真的方式。”

    诗人管鹍鹏则以文学视角补充:“常玉的‘不靠谱’里,藏着一种‘未被驯化’的天真。他用最简练的线条勾勒女性丰腴的肢体,用淡墨晕染出宇宙般的空寂——他的画不追求‘准确’,却在‘不准确’中抵达了艺术的本质:对生命最本真的感知。”“用现在的话来说,常玉的一生是很不励志的、反成功学的一生,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却也算纯粹、圆满的一生。”

    常玉的“简单”,是历经淬炼后的返璞归真

    提及常玉的画作,“宇宙大腿”和“书法式的线条”是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歌手周杰伦在歌曲《最伟大的作品》中也唱道“宇宙大腿,流动的墨色”。这正是常玉对女性人体画作刻画的生动注脚。然而,外界亦常质疑他的作品“造型简单、线条随意”。

    对此,陈琳在分享会上给出了专业解读:“常玉的‘简单’,是历经淬炼后的返璞归真。他融合中国书法的写意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构成,用极简的笔触捕捉人物的动态与情绪。那些被视作‘不准确’的线条,实则是对人体韵律的诗意抽象——他画的女性,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生命的姿态、欲望的诗学。”

    管鹍鹏则从诗歌与绘画的共通性切入:“常玉的画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成感’,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留白。他笔下的裸女、盆景、小马,都带着东方的禅意与浪漫,这种‘诗性’,恰恰是他在巴黎艺术圈独树一帜的原因。”

    一本迟到的“相遇之书”

    作为目前市场上唯一一本常玉传记,《原来你是这样的常玉》的出版,梳理了常玉的生平脉络,更结合相关常玉的书信、照片与艺术评论,还原了一个立体的“人”——他不是被神化的“艺术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迷茫会挣扎的“常玉”。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我们对常玉的‘不甘’。”作者陈琳感慨,“他的才华不该被遗忘,他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如果说常玉的人生是‘不常遇’,那么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是一场迟到的‘相遇’——让今天的读者,与这位孤独的艺术灵魂,在纸页间重逢。”

    分享会尾声,陈琳和管鹍鹏更是酣畅地聊起了常玉丰富的朋友圈。两位对常玉与徐悲鸿、徐志摩、邵洵美、庞薰琹、刘海粟、亨利·皮埃尔·侯谢、赵无极、谢景兰、罗伯特·弗兰克的交往如数家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常玉戏剧化的人生。

    大家还以“常玉的朋友圈”为话题展开想象:若常玉有微信,他会发什么?是巴黎街头的咖啡馆,还是画室里的未完成画作?是给友人的牢骚,还是对艺术的独白?这些充满趣味的互动,让常玉的形象更加生动。

    从“人生不常遇”的主题出发,湖南美术出版社举办的这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对新书的推介,更是一场对艺术、命运与人性的深度探讨。常玉的不遇,或许是命运的遗憾;但他的艺术被看见,却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当大众凝视他的画作,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挣扎,更是所有不被理解却坚持纯粹的人的缩影。

    或许,这就是常玉的魅力——他用一生诠释“不遇”,却让后人在他的人生与艺术中,读懂了“相遇”的真正意义:有些灵魂,注定要跨越时空,与懂得的人重逢。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