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张老照片再现芷江抗战与受降时刻
2025年8月16日
本报综合 15日上午,位于怀化芷江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首次公布61张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芷江抗战历史照片。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1945年湘西会战及芷江受降期间,主要内容包括芷江民众支援抗战、中美两国并肩作战、芷江受降典礼等。 这些珍贵影像是芷江籍旅美画家钱德湘与夫人谭明利跨越太平洋两岸,在海量档案资料中不懈搜寻的成果。“十多年前在美国国家档案馆找到芷江受降原始视频,我们深受鼓舞。”谭明利说,她和先生从花甲到古稀,一直义务找寻抗战影像资料,“看到61张湘西会战、芷江受降历史照片公布,很欣慰,我们为留存历史记忆尽了一份力。” 湘西会战又称芷江保卫战、雪峰山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最后一次重要战役。此战的大获全胜,重挫了日军的锐气,对加快日军投降进程起了重大作用。 在12张反映芷江民众支援湘西会战的照片中,有一幅画面令人泪目:1945年5月6日,战斗前线,一名男子正用仅存的一只手臂艰难地推着满载弹药的独轮车。 青壮年男子扛枪奔赴前线;为确保抗战战略物资安全快速通过芷江风雨桥,男女老少积极投入到拆除亭阁改建木板桥的行动中……这些照片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芷江民众用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缩影。 17张湘西会战照片再现了1945年春夏之交那场生死决战:战壕里,机枪手在观察哨士兵的辅助下精准扫射;在营地休整的士兵或坐或立,倦容满面;遭遇日军迫击炮袭击受伤的士兵,痛不欲生…… 24张中美盟军协同作战的照片,犹如一部跨越国界的抗战史诗:厂房里,中美军人携手维修机械装备;码头边,中美军民肩扛手抬的物资箱里装着共同的希望;停机坪上,美军飞行员身着伞具,与中国战友并肩而立,勇气与决心写在脸上;临时救护所里,中美医护人员合力救治伤员,不分国籍的守护温暖了烽火战场。 8张芷江受降仪式照片记录了1945年8月21日受降典礼的重要时刻,包括日军投降代表抵达、签署投降文件等关键场景。日本降使今井武夫的一张特写照片十分显眼。“他眼帘低垂,避开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紧绷的面部肌肉和略显僵硬的姿势,生动呈现了一个战败者的心理状态。”芷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表示,此次公布的受降照片与馆藏影像资料互为补充,特别是多张近距离特写画面,为研究者和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 “61张照片不仅是对芷江抗战历史的直观还原,更是对抗战先烈的深切缅怀。”吴建宏说,希望通过公布这些历史照片,让光影中的记忆照亮未来,让和平的信念永远传承。 链接 侵华日军731部队最新罪证公布 据新华社电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也是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建馆40周年。该馆公布一批新罪证新史料,包括3010页档案、194分钟影像、312张照片、12张明信片、8封信件,详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 二战前夕,侵华日军在哈尔滨设立731部队,以“防疫给水”之名,秘密研制细菌武器,开展人体实验,策划实施细菌战。从1937年至1945年,在731部队的直接参与下,日本军国主义建立起规模庞大的细菌战犯罪体系,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乃至其他东亚及东南亚国家。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此次公布的罪证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日本官方机构的罪证史料,包括731部队《身上申告书》、1644部队《留守名簿》、8604部队《留守名簿》以及日军哈尔滨第一陆军病院《身上申告书》。这些档案是研究日本细菌战部队的核心资料,涵盖成员姓名、出生时间、原籍、编入时间等内容。 第二部分是该馆2018年赴日本跨国取证时采集的731部队原队员口述证言。731部队少年兵长沼久夫在证言中说,他曾见过被称为“马路大”的关押者,并被带去参观解剖室,目睹“切下来的耳朵、割开的头盖骨”。另一名少年兵须永鬼久太说,自己曾参与制作陶瓷细菌炸弹,并在战败溃逃前破坏研究室里的显微镜,以销毁罪证。 第三部分是从日本民间征集的罪证史料。其中,《日本陆军军医学校第23期学生学习纪念相册》中有照片281张,记载了329名医学生信息。相册中有“X光”演习、防疫给水教育、病理解剖及防疫实习等场景,也包含大量军事训练的照片,反映出当时日本军事与医学的深度捆绑。 “历史不容置疑,真相必须铭记。”金成民说,本次公布的新罪证新史料进一步揭示了日本细菌战犯罪体系,再次证明这是一场自上而下、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