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深刻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深刻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5年8月26日


长篇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长篇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组图/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周诗浩长沙报道

    8月2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鲁迅文学奖得主、军旅作家丁晓平创作的《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以党的七大为历史坐标,围绕“团结”和“胜利”两大关键词,重述和解读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延安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统战、外交等各领域的成功探索、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

    与会专家认为,作品以历史为根基,用文学笔触注入温情与激情,通过独特视角、创新叙述与严谨态度还原了中共七大召开前后的历史全貌,兼具历史厚重感、文学感染力与学术严谨性,为深入研究中共七大和延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为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提供了文学读本,对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党史故事,是新时代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神圣使命

    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党的历史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学的富矿与重要资源。铭记历史,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党史故事,是新时代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神圣使命。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是向新时代、向人民交上的一份文学答卷,是一部讲好党的七大故事的优秀作品。丁晓平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讲述党史、国史和军史方面成就显著的军旅作家,他开创了“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的新模式,他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强烈的文学性令人称道。他以独特的历史视角、创新的文学叙述方式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发现和挖掘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立体地呈现了党的七大的历史全貌。同时,这部作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叙事视角来揭示中共七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强,是一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功写作实践。该书对历史的追问和对党的七大精神的阐释,体现了作家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的能力。另外,该书书名很有特色,设问的方式是不多见的,而“启示录”三字的落点更为关键。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这本书从纪实文学的角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延安时期我们党在理论、实践等各方面的工作做了很好的梳理。特别是书名,“靠什么、凭什么”,掷地有声,书中故事生动、文字抓人,成功填补了党史研究从理论殿堂到大众传播的空白。书中对延安精神的诠释,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窗口,让党史能更好地影响民众、影响读者,凝聚民族精神。这本书的出版时机好,它不仅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作品,还是一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总结历史经验、开创未来的好书。

    黄海(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由作家出版社和湖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中央在京专业文学出版社和地方人民出版社在主题出版领域携手合作的有益探索,是发挥各自优势,创新党史重大题材作品创作出版的实践。

    作品以中共七大召开为叙事中心,围绕“团结”和“胜利”两个关键词,通过丰富全面的史料,深入细致的解读,努力全面、客观、准确阐述中共七大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为了写好该作品,丁晓平同志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深入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历史现场走访调研,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大脉络,然后由粗及细、由浅入深,努力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中共七大取得胜利的制胜密码。在构思起草过程中,丁晓平同志以史实为依据,努力做到史料不扎实不写、思考不透彻不写、结构不成熟不写、文字不精炼不写,将党史、文学和学术融会贯通、巧妙化用,运用文学手法捕捉和刻画富有温度的历史细节,让党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该作品很厚重,好读、耐读,值得我们反复读,其出版有助于广大读者读懂党的光荣历史,读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读懂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柳建伟(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理事会会长)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用文学、报告这两种形式,把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确立一个核心和一个指导思想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又极其权威的解读,作品具有三重价值:一是权威解读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和毛泽东思想指导思想的历程;二是创新性构建了自己的史学叙事框架,将50天的会议置于1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党史长河中来考察;三是通过文学化叙事让严肃党史生动可感。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加上序章、后记,每一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丁晓平明确的史学观。他把这一段重要的党史、国史、军史写活了,真正地文学化处理了,让它的普及有了坚实的基础。七大的启示很重要。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可以从中共七大的历史中汲取力量。

    扎根人民大地、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理想信念

    何向阳(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联部主任)

    在我们的报告文学当中,一直没有一部全方位全景式记述、回顾和思考中共七大的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丁晓平这部近100万字的《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部作品视野非常宏大,行文也非常稳健,史料非常翔实,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宏观视野与扎实史料结合,将50天会议置于中国革命史长河;二是跨界融合文学性、历史性与哲学思辨;三是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四易其稿的创作呈现大量珍贵文献。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作者延续了《红船启航》等作品的“国之大者”创作脉络,以战士作家的忠诚赓续红色血脉,彰显了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的蓬勃创造力。丁晓平是一位非常沉得住气、沉得下心的作家,他同样是扎根人民大地、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理想信念的一个作家,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了信念,也看到了力量。

    徐贵祥(中国作协副主席)

    近二十年来,丁晓平在党史、军史领域深耕细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非虚构历史写作的代表性作家,“靠什么”、“凭什么”这两个设问问得好,表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忧患,是文学对历史的叩问,表现了我们军队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担当。

    施战军(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

    丁晓平的特点是有赤子之心,还有讲故事的能耐。《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这本书写得非常好看,从文学和历史两个方面来衡量,这是一部写中共七大的好书,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大党“长成史”。丁晓平从五大创新维度重构历史叙事:一是重大事件故事化、细节化,二是各类人物形象化、品格化,三是历史意义价值化、能动化,四是理想信念现场化、永续化,五是中国道路清晰化、力量化。他成功地将重大事件转化为细节丰富的故事,使人物形象立体鲜活,实现历史价值的当代启示,让理想信念在场景还原中永续传承,最终勾勒出中国道路的演进逻辑。从这部书可以看出,丁晓平是一个特别会找选题的人,可以看出来作家的聪明。会找选题是聪明的,但是内心的理想之光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读晓平的这本书能够充分感受到他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和坚守。有了这个理想之光,你的笔端有了这样的光照,你才能看得见、才能拎得清、才能悟得深、才能写得好。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他深刻地把握了这样一种关系或者一种链接,那就是团结链接着生死存亡、胜利链接着喜怒哀乐,它属于党,也属于人民。丁晓平以“会选题”的敏锐和“有理想”的坚守,在宏大叙事与人性表达间建立了深刻连接,为红色题材创作提供了兼具文献性与文学性的范本。

    贺绍俊(知名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丁晓平的报告文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始终把政论性当成报告文学的灵魂来对待。《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典型地体现了丁晓平的这一特点,这部学习和讲述党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政治站位高,思想见解深,现实意义大,可以当成一部宣传党史的生动教材来对待。

    团结和胜利,这是两个鼓舞人心的关键词,但要达到团结和胜利的目标,不是轻而易举的,作品的更多篇幅是在写团结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丁晓平的报告文学也是富有文学性的,他把文学性当成自己写作的自觉追求,特别注意发挥细节的作用,用细节让抽象的论述变得有血有肉,起到了文学欣赏的效果。丁晓平花了整整12年才完成这部作品,不要小看12年,我从阅读中能够感觉到他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来写这部作品的,他也是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在学习的,作品里留下了他认真学习的明显痕迹。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在认真学习党史的基础上交出的一份优秀的答卷。

    大时代呼唤大作品,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座里程碑

    王宏甲(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感觉到丁晓平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作家,而不仅仅是他的作品,对他感到敬佩。我在丁晓平的作品中看到了他是如何重视历史、重视文化的。第一,一个好的作家不仅仅要坚持采访、善于采访,也要善于学习,丁晓平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典范。第二,是他的立场,他始终在仰望,是因为他看见了崇高,当他看见崇高的时候,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如果不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是写不出这部著作的。第三,在他的作品里,我时时处处能看到谦虚的品质。我个人认为,他是中青年作家、报告文学作家当中最好的作家,不是之一,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很少看到有报告文学作家像他这样做到文史交融。我觉得他注定要超过我这一代报告文学作家,他一定会超过。

    张陵(知名评论家、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

    大时代呼唤大作品。《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就是应时代之命而出、气势磅礴的大作品,是新时代中国纪实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此之前,这是中国当代纪实文学从未有全方位触及的重大题材,也是许多作家一直无法承担也没有想过要去承担的重大题材。

    历史的使命,就这样落在了青年作家丁晓平身上,他扛起了用文学的方式读解中共七大的重任。丁晓平迎难而上,充满勇气充满信心地承担起这个重任,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这一特大题材的创作,写出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真实的大书,填补了当代中国纪实文学的空白。这是作家自己创作历程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中国纪实文学,也包括中国报告文学在内的一座里程碑。该书近95万字,共六章,每一章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每一个小节都带着思想理论的厚重感。我们通过作品的叙述,看到作家丁晓平下了“笨功夫”,突破了艰难的学习大关,站到了历史正确一边,站上了唯物史观的高地,获得了思想的主动、表达的开放、书写的自由,写出一部中国共产党兴党强党治国理政、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史诗。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丁晓平是干大活、扛重活的干将。《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也是创纪录的,将来报告文学史都要写上一笔。他一直在写重大题材、宏大叙事,创作的优长显现得非常充分。第一,丁晓平写作时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以史为鉴”的自觉,还有“以史为用”的意识。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是为了昭示未来的。他对史料的掌握非常充分,这可能也是晓平创作的一个优长,他能写的东西,换一个人未必能写。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自觉地从文学、历史、学术三个角度,来考量这些党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丁晓平的存在,或者说他在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也算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丁晓平在创作后记中提到写这本书的独特构思或结构上的考量,是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和读者的关切切入的。“靠什么、凭什么”是个很有意思的设问。书名的设问方式带来一种开放性的效果,读者读完以后还得思考:到底凭什么胜利?靠什么团结?这对今天仍然有启示意义,依然可行、可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当然是远远超出作为一个报告文学的价值。

    思想性学术性文学性统一有价值有温度有故事的力作

    梁鸿鹰(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党史纪实作品,以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对我们中共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呈现,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

    丁晓平是一位有着正确正史观、党史观的作家。这个作品他是带着感情来写的,是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党的历史和军队的光荣传统有感情,才能写。他之所以写这么长,是因为这些东西都很宝贵,舍弃了是非常遗憾的,所以它具有深刻性、立体性、全面性和感染力,也是有价值、有温度、有故事的力作。他自己坚持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以严谨的生动文学叙事为手段,历史事实和文学表达、学术研究的融合,在历史与文学交界地带构建起了创作的坐标系,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特点。作品用六章三十个问题来构建中共七大历史叙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组视角,点、线、面结合,写得非常好。这部作品标题设计得也非常好,丁晓平有一个很执着的观点,任何书的标题的设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便拟的,这个书各个章节标题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也能看出他的巧思和对作品的专注。这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的一部大气磅礴的作品。

    潘凯雄(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丁晓平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报告文学作家。从文学创作上来说,丁晓平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就是要努力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东西。结构对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结构不好,会把整个作品毁掉。这部作品以问题书写为导向、以历史书写为根本、以文学书写为依托、以故事书写为牵引、以思想书写为灵魂,通过点、线、面组成的立体书写,将长时间跨度、涉及党政军民学多方面的庞大内容组合成立体的“面”与“块”,完成历史整体性叙事。该书的结构在艺术上产生了关键的力量和作用,它以独特的立体化结构,成功破解党史报告文学的创作难题。

    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共七大召开8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上,丁晓平基于对题材独特价值的敏感和认知,依凭其党史书写的丰富经验和能力,写作出版了这部厚重博大的报告文学。

    该书以历史长镜头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党的七大的全程;又以对党的七大精神的精准领悟和把握,通过典型场景和细节的特写,彰显其中具有教科书意义的历史启示。这是一部不忘初心、致敬党的七大的历史报告,同时也是一部对新时代兴党强党、治国理政颇多裨益的启示录。新作首次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书写党的七大,题材开拓取新,结构开合有序,叙事厚重丰富,内容不乏故事的生动趣味,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同时又有了史志的文学意义。重大党史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就是一种要求严格的“硬”写作,它需要作者具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和专业的政治阐释能力,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党史理论功底。丁晓平践行“历史、学术、文学”三位一体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观。他对题材材料的孜孜以求,使得其叙事立于历史之基,对史料的考辨和发现,确保了文本应有的学术品格。这些努力使作品的文学叙事有了前提和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党的七大相关史料的丰富获得和精准把握,使得作者得以走进历史现场,激活其中的人和事,并且能够从林林总总的材料中发现内在的因果关联,为其结构历史、结构作品寻得了某种契机。如何在这样的书写中获得文学的品质,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丁晓平在叙事中注意到了宏大与细微的结合,作者突出了事关要旨的主体性叙事,同时又能通过细微具体的描写,凸显文本的新质和内力。

    刘颋(《文艺报》总编辑,著名评论家)

    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何通过文学性的表达走向更多读者?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样本。这本书的文学性除了体现在场景、细节,更重要的是,丁晓平是以他的问题意识,打捞出历史骨骼上能够生长的那些细节。也就是说,他是以文学的笔触来补足历史的细节。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包括他的言行,每一个事件的发展逻辑,丁晓平都用了非常严密的底层逻辑推动叙事,这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进入历史现场,去理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命运在重大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或深层机理。这部作品还体现出一种“主体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要确立我们国家的文化主体性、国家主体性,以及我们的文化叙事的主体性。当然,丁晓平也有自己作为作家的主体性在书中建构。他的主体性体现在史料的翔实梳理、坚定的辩证态度,以及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上的思辨。也就是说作家有非常强大的拆解历史、挖掘历史、阅读历史的能力,然后通过他磅礴的激情和强大的思辨能力,通过报告文学的政论性、主体性、文学性、可读性的建构,呈现出作品的优秀。

    主题出版的新标杆新范式主题教育的生动文学读本

    冯士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本书多角度地、立体化地为我们还原历史现场,为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语言。作者以“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为主线,将庞杂史料有机串联,史论结合,解读新颖独到。作品继承“文史结合”传统,在保持作品严谨创作的同时,作者注入了温情、温度,选取典型的故事,画龙点睛的标题,风趣深刻的语言,加上作者饱满的激情,文学的笔触,精到的点评记述历史、品评历史,贴近历史原貌,让人置身于历史现场,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宏大的精神气象。

    作品还通过典型故事、精辟标题和深刻点评,既保持学术严谨,又增强可读性,生动而有质感,破解历史著作“难传播”与大众作品“欠严谨”的悖论。该书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精品,其央地合作模式与创作经验,为重大主题出版提供了新范式。

    徐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丁晓平往中国文坛扔了一块“金砖”,他是一个不断向中国文坛和中国报告文学界扔“金砖”的人。这次,他把自己一生所学集中到一本书,这样的题材不是每个作家都能驾驭得了的。丁晓平对我们党的历史有一种温馨的敬意或者说敬畏。他对历史有很深刻的研究,构建了自己的红色题材谱系,其创作既延续了中国政论报告文学的传统,又开创了党史叙事的新范式。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

    丁晓平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围绕党史,每一部作品都非常有特点、非常厚重。研究中共七大党史,丁晓平抓住了“团结”“胜利”这两个关键词,以及“领袖”“政党”“人民”这些关键词,这几个关键词是提纲挈领的,读完这本书可以从这五个关键词中获得启发。丁晓平也很会抓读者的阅读心理,用战士的笔触为党史书写树立了新范式,其作品既具学术深度又富感染力,堪称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的标杆之作。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