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怀化:从边城小镇到钻石枢纽,沅水塑造的灿烂传奇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怀化:从边城小镇到钻石枢纽,沅水塑造的灿烂传奇

2025年8月31日


沅江中放排的历史影像。


沅陵酉水河上的老船工,为了表演,他们摇起橹,喊起号子。古老的两支橹吱吱呀呀,像是伴奏。        图/卢七星


会同县渠水,沅水上游重要的支流,也是古代的木材产区之一。图/记者钱烨


洪江古商城巷道。怀化市委宣传部供图


洪江古商城的街道。图/记者钱烨


依托货运编组变身西南沟通世界的国际港。

    对于年轻的沈从文来说,沅水是一条“无愁河”,也是他的青春漂泊地,他的文学世界是从沅水的碧波中写出来的。而就是这样一条被苗歌与巫蛊赋魅的河流,一条远离中原、在深山峻岭中徜徉、蜿蜒流淌的无声河,却开拓出湘黔边境最早的一条经济走廊。中国最早的白陶艺术,中国西南最国际范的物流港,沅水改变了怀化什么?

    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皇木运输催生地理锁钥

    公元前299年的深冬,秦咸阳宫里炭火喷吐着火焰,年轻的秦昭襄王嬴稷盯着秦楚交界的地图,被一片偏远的山地吸引。那里虽然远离中原,却是进入楚国的绝佳跳板,它就是位于怀化扼守沅水中游的黔中郡。为了得到这块战略要地,嬴稷以会盟为名邀楚怀王芈槐至武关,趁机扣押并胁迫其割让领土,虽然目的未达到,但也削弱了楚国。十多年后,秦将司马错“发陇西兵”攻占楚黔中郡,楚国痛失长江上游屏障,几年后郢都被破,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只有最具远见的军事家,才会看到沅水走廊的战略价值,这条发源于湘黔边境的大河,由西向东流淌注入洞庭湖,将中国的大后方依靠水运与世界连接。谁控制了这里,谁就扼住了进入中国大西南的喉咙。而怀化占沅江流域总面积的97.82%,渠水、水、辰水、巫水、溆水、酉水六条一级支流都流经怀化境内,如此非凡造化,注定有一番传奇作为。

    早在7800年前,怀化沅水边的一处台地就孕育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巅峰——高庙文化,专属祭祀的礼器白陶上的纹饰主题涵盖凤鸟、獠牙兽面、八角星、太阳等,构成中国最早的“神灵图像系统”。凤鸟展翅托举太阳,比《山海经》“日载于乌”的记载还要早4000年。沅水串联武陵山与雪峰山裂谷,是唯一横贯湘西的天然航道,高庙先民沿水路将白陶技术以及他们的信仰体系输送至半个中国。

    然而沅水真正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却是因为一根木材。明永乐年间兴建北京宫殿,朝廷遣大臣赴湘黔深山采办“楠、杉巨木”,沅水成为外运唯一通道。贵州深山的原始林木需通过沅水支流清水江放排入沅水干流。当时“一木卧倒,千人难移”,伐倒的巨木需拖运至溪涧,趁着雨季涨水时扎筏入沅水。于是沅水成为明清时期保障“皇木”供给的“生命线”,为确保运输,让沅水能够更好地为当权者服务,疏浚工作从明代开始逐渐让沅水的航道畅通无碍,沅水也成为中原王朝拓殖西南的地理锁钥。

    皇木运输催生专业的“排帮”,至清代中期,沅水流域排帮已成为当地经济收益的命脉,往来上下游的排帮逐渐在一个地方会合,于是沅水流域第一座商业中心呼之欲出!它就是怀化境内的洪江古商城。

    洪江,湘西水运的中心

    1934年回乡探望母亲的沈从文从沅江逆流而上去凤凰,沿途看着运输桐油的木船,让他想起一座水边的巨镇:“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中心。出口货以桐油、木材为中心。市区在两水汇流一个三角形地带,三面临水,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

    鼎盛时期的洪江有多繁华?拥有40余座码头,货船密集至“见船不见水”,全国29大会馆(如江西万寿宫、福建天后宫)沿码头布局,形成“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移民商帮生态。全面抗战时期成为大后方战略物资转运中心,人口激增至15万,汇聚18家报馆、23个古钱庄、48座古戏台、70余家酒楼,货币交易量甚至比肩省会长沙。

    这一切的经济奇迹离不开沅水的托举。

    沅水汇聚渠水、巫水、水、辰水、酉水五大支流,形成叶脉状水运网络,覆盖湘西90%以上区域。其中酉水连接巴蜀,巫水贯通桂北,实现“一江联五省”。沅水水路于辰、沅之间呈现“U”形大回环,其中“S”形的小转折却出乎意料地使江河水流减缓,水面趋于宽广,从而造就了一个理想的物资中转站——天然良港。此地不但有岩山脚、萝卜湾、天柱峰、滩头、回龙寺等诸多扎排与停泊货船之处,还成为清水江、渠水、巫水等河流沿线木排的集结地。那些小型木排顺流而下,在这里被拆散重组,于是一方巨镇拔地而起!

    在那个车马的年代,水运乃是大宗货物运输的首选方式。木材、桐油、白蜡,这些价值不菲的物资,凭借沅江水网,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聚而来。大小各异的船只,载满货物,航行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将这些商品销往全国各个地方,甚至漂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

    大宗物品的聚集带来洪江古城的阜盛。拥挤的河滩地出现了密集的巷道,富商们争相修建窨子屋,一种外形方正如印章,四面由10米高青砖封火墙围合,内部为木质穿斗式结构的房屋。它用高墙抵御乱世,以天井接纳天光,在砖雕木刻中铭刻商道箴言。穿行于这些“商业四合院”间,触摸的不仅是斑驳砖石,更是半部西南商贸史。

    在洪江输出的商品中以桐油最为知名,因色泽金红、防蛀防腐性能卓越,被国际市场誉为“顶红”,成为江浙船厂涂装海船底的首选材料。洪油,曾让洪江富得流油,位居洪江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中国实业志》记载:“鼎盛时期,同业(洪油业)有十六七家之多,运出桐油(洪油)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万元(银元)。”其产量在民国时期达到了全省桐油总产的39.03%。

    以1935年湖南桐油的产量为例,可见其格局一斑:沅水流域产桐油共计40多万担,澧水流域产桐油10万担,湘水流域8万余担,资水流域仅2.5万担。1869年桐油开始出口美国,以后逐渐推广到各国。随着桐油出口,沅水航道成为桐油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桥梁。沈从文曾在《常德的船》中描述:“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

    铁路复刻水运辉煌

    水路衰弱之后,沅水走廊走进更为辉煌的铁路时代。

    陆路交通取代水道运输,怀化从一座小镇变身为铁路枢纽。其实早在抗战前,连接大西南的湘黔铁路已被提出,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1970年湘黔、枝柳(焦柳)铁路大会战。

    雪峰山西麓盆地上一个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小镇被标记为这两条铁路的交会点。它就是怀化城的前身——榆树湾镇。在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明珠之前,榆树湾镇一直以来都是湘黔公路上的一个小驿站。然而在52年后,这个以前不足千人的小镇一下涌来10万筑路大军,8年后两大铁路干线相继通车。从此,榆树湾镇一跃成为湘黔边境的中心城市。

    前期的铁路无法穿过地质复杂的雪峰山,纷纷沿着沅水河谷前进,于是湘黔铁路(现沪昆线)、焦柳铁路、渝怀铁路三条干线在怀化交会,一座新的交通枢纽从此诞生。到如今,怀化境内已经有6条铁路、高铁在市区呈“雪花状”交会,新建成的怀化铁路编组站为全国十大编组站之一;5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省第一,国省道干线总里程位列全省第一;芷江机场空中航线越织越密,6条航线通达北上广等国内重要经济和旅游城市;水运网船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怀化商贸物流业辐射湘、鄂、渝、黔、桂五省区市周边71个县4000万人口的广大区域,铁路线路通达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多个东盟国家……

    在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最新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名单中,怀化市成为全国7个试点城市之一,是湖南省此批唯一入选城市。2024年,怀化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7.6亿元,增长32.9%,增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从水运中心到国际陆港,怀化未来的增长不可限量。这是沅水这条黄金走廊赋予怀化的迭变力量。

    其实,抛开交通因素不谈,沅水是一条美得令人心醉的河流。沅江宛如一条流淌在山地高台之上的碧带。山中常年云雾缭绕,阴雨绵绵,植被繁茂,郁郁葱葱。河水在石灰岩地貌中蜿蜒穿梭,水如明镜,山似泼墨。其支流渠水和巫水更是格外引人注目。一江碧水横卧,两岸青山低垂,静谧得宛如一幅天然画卷。渠水穿流过通道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最终在洪江市托口镇汇入沅江。那优美的曲线映入眼帘,水光摇曳之间,物我早已两忘。岸上群山夹峙,一江碧水迎面而来,乘坐一叶渔舟,悠然划向河心,心神早已融入那片时空。

    沅江进入溆浦县境内,有一段名为思蒙国家湿地公园,两岸皆是丹霞红岩,配以一江碧水,每逢晚霞低垂,天地交融,倒映在沅江之中,令人感受到无尽的柔情,仿佛有千言万语欲诉还休。

    容纳了中国最多元的地质、人文景观的沅江,孕育一座古商城,开拓一座新枢纽,沅水的秀美与霸气让人惊叹!沅水边的怀化,因水而兴,从水运中心到陆路枢纽,沅水是见证者、参与者。这条河流,以其独有的方式,记录着怀化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也映照出怀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迭变、不断前行的身影。在未来的日子里,它们还将共同书写更灿烂的传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