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长沙“虫虫世界”:藏着多少神秘与狂野?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8月31日 星期日

长沙“虫虫世界”:藏着多少神秘与狂野?

2025年8月31日


长沙北郊的田野中每年夏季是萤火虫纷飞的季节,点点萤光烂漫如诗。图/湖湘地理


生活在岳麓山的大蚕蛾像一个小风筝。图/张佑祥


夏季木荷花上吸引来昆虫传粉。图/记者钱烨


叶片中藏着一只广斧螳。图/记者钱烨


黑麋峰下的蒙瘤犀金龟。图/记者钱烨


停留在圭塘河河面的网脉蜻。 图/记者钱烨


洋湖湿地公园出没的金龟子。图/记者钱烨


夏季的大围山,夜幕下昆虫活动的天堂。图/张晖

    每当夜幕降临,天幕进入一天中最浪漫的蓝调时刻,长沙北郊的湿地中就会冒出点点萤火,那是萤火虫在夏天湿热的夜空中寻找爱情。长沙也进入一年一度的昆虫大Party。这场狂野的生命盛宴从每年的夏初开始,延续到秋末,以鲜为人知的微观生态,演绎着长沙另一番生命传奇。撰文/本报记者钱烨

    虫季来临萤火虫漫天飞舞

    每年的夏秋是长沙的虫季。在几个著名的观虫胜地,如宁乡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都能看到昆虫大爆发的场面。

    在香山国家森林公园,成千上万只蝉在山岭间组成一波又一波的声浪,而在大围山山顶红莲寺附近,武夷深山锹甲组成“飞行表演队”,它们扭动着身姿用看似笨拙的飞行姿态完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繁衍任务。

    蝉与锹甲各自拥有截然不同的生存秘史,但在节气这个统一的气候指挥棒下,却在相同的时间点上爆发了同样的生命狂潮。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这些昆虫,虽然微小,但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传奇,让长沙的夏夜充满了神秘与生机。

    而最让大家期待的昆虫,非萤火虫莫属。它们用点点萤光照亮漆黑的森林,从夜空中翩然划过,让人猝不及防。长沙北郊捞刀河边的稻田是众多萤火虫的隐秘家园。

    每年立夏后的几个星期,在长沙北郊的田野中都会定期爆发萤火虫大军。它们在稻田边的沟渠中漫天飞舞,从禾本科墨绿色的草丛中探出脑袋,闪烁的萤光照亮着汩汩流动的水渠,让人仿佛置身异世界。

    它们之中有边褐端黑萤、黄缘萤、胸窗萤等等。边褐端黑萤体形小巧,身体呈黑色,翅膀边缘点缀着褐色,飞行时如同夜空中划过的细小流星。黄缘萤以其独特的黄色边缘而得名,它们在黑暗中发出的光芒温暖而柔和,为夏夜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浪漫。胸窗萤则以其背部透明的窗状结构著称,透过这层“窗”,可以隐约看到它们体内闪烁的光芒,宛如携带微型灯笼的精灵,在田间地头自由穿梭。萤火虫主要栖息于湿地周边,远离光线纷乱的城市环境。萤火虫密集分布的区域,往往标志着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越。长沙北郊那片辽阔的山间盆地及多样丰富的河流湿地,为这些萤火虫营造了理想的孵化与繁衍之地。

    从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蝉到长沙北郊的萤火虫,长沙溽热的夏季,对于昆虫来说是短暂的生命窗口。它们大多数只有两个月的寿命,但用最绚烂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它们在席卷的热浪中飞舞,挥洒着大自然最狂野的生命力,把绿意盎然的长沙装点成最具野性的场域。而随着外围的山脉向城市挺进,原本只属于山野的生灵们也开始悄悄探入人类的领地。

    湘浏盆地上的昆虫秘境

    长沙所在的湘浏盆地是昆虫们的隐秘乐园。

    虽然没有统计过长沙市范围内有多少种昆虫,但是长沙“一江两岸,多山多洲”的地理格局,为昆虫提供了阶梯式、多样化的栖息空间。

    东北部大围山、黑麋峰等国家级森林公园构成生态屏障,原始森林覆盖率达85%,孕育了独特的昆虫生态圈。

    被誉为“凤蝶之王”的金凤蝶就生活在湘东之巅大围山上。它的翅膀绚丽多彩,蓝、红、黄、黑四色交织,飞翔起来,扑朔迷离,让人沉醉。尤其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之巅,不断起伏的山脊线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清晰,绿影摇曳之间,金凤蝶翩然而至,像一位隐逸在群山中的仙子。

    金凤蝶的生活史与大围山的特殊生境紧密契合。作为湘东最高峰,大围山亿万年前的冰山遗迹——冰窖,发育成一片高山湿地。湿地中长满了喜湿的伞形科植物,如小茴香、窃衣、紫花前胡等。它们是金凤蝶幼虫最喜爱的食物,山顶的气温偏低,也适合这种高山蝴蝶的繁衍。正是有了这些环境基础,大围山成为金凤蝶的理想栖息地。

    距离大围山不远的黑麋峰,则呈现另一种迷人风采。海拔比大围山低的黑麋峰,因为山谷的积温效应而温暖潮湿,山上的常绿阔叶林覆盖率高,尤其是一些生长在石灰岩上的壳斗科乔木群落为一些大型昆虫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从黑麋峰主峰而下的林间小路旁,偶尔可以发现蒙瘤犀金龟、叉犀金龟等在昆虫界名声响当当的甲虫。它们的幼虫冬季生活在朽木中,入夏后开始化蛹。蒙瘤犀金龟的体长可达60毫米,其体形壮硕,外壳坚硬,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叉犀金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独角仙,它那巨大的独角,如同战士手中的长矛,威风凛凛,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的身份。独角仙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它出现在黑麋峰,也表示这一地区生态多样性的丰富。

    与长沙外围山脉组成的生态屏障不同,湘江以及六条支流组成的河谷走廊为另一个传奇物种提供了宽敞的繁殖空间。它就是昆虫界的“猛兽”大团扇春蜓。大团扇春蜓属于新叶春蜓属,是该属中唯一的成员。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方的湿地湖泊,喜欢栖息在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如荷花等粗壮植被上。大团扇春蜓的身体比较粗壮,尾巴末端有一团扇形状腹节,因而得名。它们可以捕食小型的蜻蜓,性格凶猛,身体有老虎一样的黄黑色条纹,因而又有“老虎蜻蜓”的俗名。

    湘江与支流的湿地网络是这种大型蜻蜓的繁殖场。同时出现的还有联纹小叶春蜓、网脉蜻等,其中网脉蜻火红色的身段非常惹眼,它们组成蜻蜓“机队”,在湿地上飞舞,让湘江河谷走廊充满生机。

    

    

    

    城市公园昆虫奇妙夜

    从长沙起伏的山脉外围到湘浏盆地的冲积平原,昆虫正以难以想象的多样性构成长沙城市生活的另一面——神秘与狂野交织的奇妙夜。

    长沙城市公园组成的绿地网点,其昆虫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虽然与外围的生态屏障比起来,植物生态的多样性有所减少,但一些适合在夜间出没的昆虫依然可以大展手脚。例如中华扁锹,它已经适应了城市复杂的环境,在这里安家落户,并发展壮大,让城市公园成为长沙市民探秘自然的最佳生态窗口。

    在洋湖湿地公园,贴近湖面的柳树丛中,每当夏季的夜晚降临,便是中华扁锹的天下。尽管有少数行人在夜间散步,但这并不影响处于某处树洞中的中华扁锹展开行动。它们利用巨大有力的前螯掘开树皮,吸取木质层的汁液存活。黑夜是最好的伪装色,经历了一天的繁忙后,城市的居民放缓了生活节奏,而对于一只中华扁锹来说,一天才刚刚开始。

    而在洋湖以北的烈士公园内,另一种野生昆虫也将悄然登场。烈士公园年代久远的樟树群落为一种大型蛾子提供食物来源。它与樟树存在完美的共生关系,也是夏季进入夜间后长沙最常见的一种夜行昆虫——樟蚕蛾。

    樟蚕蛾体形庞大,翅膀展开时可达数十厘米,它们在夜空中翩翩起舞,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樟蚕蛾的幼虫虽然对樟树有一定的危害,但它们的存在也促进了樟树的自然更新和生态平衡。

    除了上述两种夜行昆虫,一种更为罕见的,被称为有着天使面容的鳞翅目,出没在环境更为隐秘的岳麓山上,它只在夏季的夜晚短暂出现,有时候是惊鸿一瞥,翩跹而逝。它就是美丽动人的绿尾大蚕蛾。

    绿尾大蚕蛾全身浅绿色,翅膀上有横走的翅脉,尾端拖得很长,很像一个小风筝,非常醒目动人。绿尾大蚕蛾的寄主范围广泛,包括核桃、枫杨、柳、杨、栎等多种植物,而乔木种类丰富的岳麓山既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来源,也是一个在城市中得以隐逸的桃花源。

    从外围起伏的山脉到城市公共绿地与公园,种类繁多的昆虫各自在生态链中占有独特位置。注重生态绿楔营造的长沙使得昆虫的分布不再局限于遥远的山野,它们同样也能在城市的一角熠熠生辉。它们构成了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个充满野性魅力的自然世界。而每个夜晚的来临,这首与城市共舞的生命狂想曲都在演奏出最迷人的音律。足够微小,又足够狂野。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