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问岛与屈原来一场“隔空对谈”
2025年9月9日
本报怀化讯 9月8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怀化天问岛。天问岛以屈原文化为魂,是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核心展示窗口。岛上步步皆景,光影流转间,楚辞的浪漫与深邃如星芒闪耀,为福地怀化注入了一道璀璨的人文之光。 天问岛坐落于怀化城区舞水河畔,项目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研学旅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其核心设计亮点是贯穿全岛的中轴线——“天问大道”。这条大道既是串联岛上各个功能区域的交通枢纽,更是展现屈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吟诵着《天问》中的千古叩问,漫步于“天问大道”,两侧的“天问灯”似繁花般静静绽放。这些灯顶端的六片“花瓣”,分别对应着《天问》中的“一问”。待到华灯初上,“花瓣”上的《天问》名句,借着光影流转,轻轻落于地面,铺成一片浸润心灵的楚辞秘境。恍惚间,千年时光仿佛被这束光折叠,让人忍不住驻足与屈原来一场“隔空对谈”。在他对宇宙万象的凝视、对人生哲理的探问中,一同沉醉于那场穿越古今的无尽求索。 沿天问大道徐行,直至岛头,一尊9.5米高的屈原雕像以“上下求索”的姿态,巍然挺立于氵舞水河之滨。近观雕像基座,《离骚》镌刻其上。这尊雕像与天问灯阵、楚辞长廊相映成趣,串联起一条“屈原文化动线”。游人信步其间,目光所及是光影里的诗行,耳畔则似有楚声萦绕。 这份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参与此次活动的总编辑们深受触动,潇湘晨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华平感慨道:“我们站在天问岛上,脚下是屈原叩问苍穹的故土,眼前是科技赋能的文旅新篇。我们看见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织,我们触摸文化传承的温度。我们期待跟全国的媒体一起,以笔为媒、以屏为媒,将这一份‘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精神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让怀化成为全球游客向往的福地和家。” 据悉,怀化与屈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约2300年前,屈原被流放到溆浦,开启了长达9年的溆水行吟,留下《涉江》《山鬼》《橘颂》《离骚》《天问》等楚辞名篇。屈学专家考证认为,屈原在此期间,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鼻祖,跻身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列,怀化也因此成为孕育文学经典的“福地”。 作为怀化“一轴三点”文旅新轴线的核心节点,天问岛将与舞水廊道水上游线、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形成联动:游客可乘船沿舞水欣赏两岸风光,登陆天问岛进行文化沉浸式体验,最后在榆树湾享受商业休闲,形成“水陆空”立体旅游动线。 天问岛项目以屈原文化为纽带,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随着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的临近,这座承载着楚辞精神的“文化灯塔”,正照亮怀化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记者邓舒文王丽姣 舞水河畔体验东盟十国风情 本报怀化讯 9月8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了这座城市的新地标——怀化东盟集。 坐落于鹤城区舞水河沿河风光带,怀化东盟集项目北起陆港大桥,南至李公湾大桥西侧900米,规划面积354亩。作为全省首个东南亚风情园,东盟集通过建设东盟十国主题风情馆、文化交流中心、露营基地等设施,打造集文化体验、跨境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让游客不出国门就能一站式打卡东盟十国风情。 “一走进园区就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东南亚,一股浓郁的东南亚气息扑面而来,可以说是‘一馆一国一风情’。眼前,独具韵味的建筑错落有致,东南亚风情的产品琳琅满目,处处都散发着别样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新京报区域总监李秀莹看着映入眼帘的东南亚风情建筑,以及点缀其中的热带绿植感慨说。“可以说,东盟集是怀化市展示国际视野的重要窗口,更是一座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怀化这座城市愈发多元、包容。”李秀莹表示,可以预见怀化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将借助东盟集这一窗口,朝着更加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东盟集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9月13日至10月8日,东盟集将推出花车巡游、泰拳表演、啤酒音乐节等五场大型活动,借势湖南旅发大会东风,让更多人走进这里。“试运营后,园区将紧扣东盟十国特色细化消费业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让浓郁的东南亚风情触手可及。” 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夜间休闲的新选择——不仅是游览胜地,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体验。 当夜幕降临,东盟集的灯光与陆港大桥灯光秀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怀化美丽夜景。风情园馆倒映在舞水河中,成为摄影爱好者与游客镜头下的焦点。 目前,东盟集正与周边天问岛、榆树湾文旅商综合体联动,共同构建着怀化文旅新轴线。随着项目完善与业态丰富,它有望成为怀化乃至中部地区夜间经济一张耀眼名片,更将助力怀化国际陆港的发展,让世界透过这里,读懂“福地怀化”的魅力。 记者周诗浩王丽娇 千年古驿静候知音共赴新程 本报怀化讯 9月8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荆坪古村。 荆坪古村中方驿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明清时更是加急文书的换马要地,这里见证过无数驿卒策马疾驰。如今复建的驿丞署内,以荆坪百年老木打造的《驿马》艺术装置气势恢宏,其奔腾的姿态,似有骏马挣脱时光束缚,从千年古驿道上呼啸而来。署内还通过实物陈列、图文解说,系统展示中方驿的历史沿革、驿丞的日常职责以及古代文书传递的流程。 在古村核心区域,白墙黛瓦的潘氏宗祠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尽显古朴庄重,这里是潘氏家族千年文脉的载体。 作为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氏家族的潘仕权精通音律、擅长占卜,著述颇丰且部分收录于《四库全书》。如今,以潘仕权与《大乐元音》为核心的荆坪国乐文化体验馆,围绕“韵律哲学、器物文明、礼乐生活”三大维度,让传统国乐与数字科技深度交融。 街巷深处,有一口历经千年风雨的唐代古井。据介绍,它曾是中方驿过往驿卒、商旅饮水休憩的重要去处,明清时几经修缮,沿用至今。当地在保留古井原有结构与风貌的前提下,对井台周边进行了整治提升,以古井为核心,铺就仿古青石板,点缀低矮绿植。当地还增设了简洁的历史解说牌,将古井的年代、功能与人文故事一一呈现。井旁餐馆人声鼎沸,孩童在侧嬉戏追逐。采访团一行掬饮清甜泉水,这口古井,俨然成了串联古村历史与当下烟火的鲜活纽带。 新快报总编辑冯树盛表示:“一路走来,没想到古村风貌保存得如此完好。潘氏家族文脉深厚,世代多人考取功名,在古代边陲能出这样的望族,实属难得。听着导游讲解,能清晰感受到潘氏家风的传承,这里非常值得一来。” 千年时光流转,荆坪古村的石阶、旋律与砖瓦,皆藏着历史印记。它是乡愁归处,是“活着的博物馆”,更是可漫步聆听的“千年古驿乐归荆坪”之诗。如今,这座古村,正静候知音共赴新程。 记者王丽姣 青砖黛瓦间探寻一代洪商传奇 本报怀化讯 9月8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洪江古商城。媒体大咖们漫步青砖黛瓦间,感受一代洪商的传奇;夜幕降临后,沉浸式夜游古商城,在璀璨夜色中聆听小城故事。 洪江古商城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民国时期的窨子屋、宫、殿、祠、寺、庙、院、堂、庵等古建筑380余栋,面积近30万平方米。洪江古商城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整体布局,诉说着这座古商城昔日的辉煌。洪江古商城也被誉为“中华商业故宫”,有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之称。 盛丰钱庄内,“兑换存放”“放款信用”“申票洋厘”的柜台沿壁而立,依稀又见当年古镇的繁盛;清代药号里,古色柜架分列两侧,身着长衫的“大夫”低头写方,鲜活的旧时生活场景扑面而来;徐复隆商行中,桐油器具静静陈列,遥想清咸丰年间,这里每年输出“洪油”700万公斤、值银百余万两,经镇江、上海转销海外。 华灯初上,沉浸式演艺“小城故事”拉开帷幕,“洪商之夜”正式登场。百乐门灯火璀璨,歌手唱响老唱片里的民国旋律;绣球翩然落下,游客体验沉浸感拉满的民国婚礼;戏曲演员粉墨登场,水袖轻扬间诉说传统文化韵味。“古城保留着原住民的真实生活,没有过度的商业气息,特别难得。”齐鲁晚报记者徐宁表示。 据悉,洪江古商城曾是滇黔与沪汉水运必经之地,极盛时汇聚18省商业组织,18家报馆、23家钱庄、48个半戏台等业态遍布,孕育出洪商艰苦创业、无中生有的创客精神,开放包容、共享发展的处事原则,心忧天下、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如今,景区坚持“原汁原味、修旧如旧、风物协调”原则,对古商城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系统性修复。这座千年商埠,正以文旅融合之姿,向世界讲述着新时代的洪商故事。 记者王丽姣 于黔阳古城触摸千年文脉非遗新韵 本报怀化讯 9月8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怀化黔阳古城。 作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黔阳古城已有2200年历史,较丽江古城多1400年、比凤凰古城多900年,素有“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之称。自汉代设镡城县治起,各朝均在此立县,宋后定名黔阳。0.8平方公里的城区内,“九街十八巷”格局直到今天依然完整保留,19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星罗棋布。 总编辑一行打卡了古城核心地标——芙蓉楼。这座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的古典园林建筑,享有“楚南第一楼”的美誉,是王昌龄贬谪龙标(今洪江市黔城)时宴宾送客之所。楼内碑廊堪称“书法艺术宝库”,嵌有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历代名家石刻百余块,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第一次来就被深深惊艳,历史厚重又景色秀丽,碑林里的名家石刻更是直观展现了怀化的文化底蕴。”齐鲁晚报总编辑廖鲁川感慨,古城“天然去雕饰”,山川文物保护完好,是值得深度探访的文旅目的地。 今年以来,洪江市对黔阳古城进行全面提升改造,以5A级景区标准实施29个提质项目。施工方秉持“修旧如故,活化更新”的理念,在保留原住民生活风貌的基础上,完成了沿街立面、屋面、门窗等风貌整治,还原了建筑原有特色,同时引入多元化商业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采访团一行还深入探访了黔阳古城内的黔阳竹艺、辰河棕编等非遗技艺。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志民表示:“以前担心这门手艺失传,现在不仅天天有游客来体验,还有年轻人愿意学,通过网络直播还能销售竹编工艺品。” 此次媒体总编辑走进黔阳古城,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对古城文旅发展的精彩探寻。随着媒体人的镜头与报道传播,这座沉淀2200年的“湘西明珠”,正以历史与新生交织的独特气质,吸引更多人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文旅故事。 记者王丽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