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作向导湖湘学子寻美家乡
——“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征文优秀作品展
2025年9月12日
2025年6月,由潇湘晨报十几岁杂志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图书《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第一册)上市。这本集齐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博物院6位专家学者,专为10至16岁青少年写作的“大家小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湖湘传统、湖湘文化、湖湘美的历程。 暑假期间,由潇湘晨报十几岁杂志社发起的以“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收到小初高各学段学生来稿逾两百篇。他们写《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一书带来的新视角与新发现,写他们与文物之间的亲近与对视,写对家乡更深一步的了解…… 综合专家评选意见和晨视频“i教育”频道发起的“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暑期共读成果网络票选活动”投票结果,我们选出十篇作品,分两期进行刊发。 《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主编陈仁仁说:“要想有一种审美的自觉,是需要我们费些功夫努力去寻求的。这也是我们把这本书提名为‘寻美’的原因所在。” 寻美湖湘,是一场持续的行动,我们始终在路上。 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穿越时空而来 唐艺轩(株洲市炎陵县明德小学2005班)指导老师:蔡飞罗音 《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讲述了文物之美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社会风尚和文化内涵。书中不仅展现湖湘文物的艺术价值,还通过文物串联起湖湘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代湖湘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科技成就,同时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联想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湖湘文物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如分餐制、玉器的礼仪功能等,这些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价值,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例如:在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融入传统元素,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们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更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延续与传承价值。 美,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喻南焱(宁乡市白马桥初级中学)指导老师:张红秦朝阳 以前逛博物馆,总感觉文物离我很远。《跟着湖湘文物去寻美》像一位超级会讲故事的导游,它告诉我,那些看起来笨重而又神秘的商周青铜器上,刻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想象;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诉说着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还有里耶秦简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竟是秦朝“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笔记”,工整有力的笔迹中,透出书写者对美的自觉追求…… 原来,美就藏在古人对信仰、对生活、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里。他们创造的东西,既好用又好看!青铜器既要能装酒祭天,又要庄重威严;素纱襌衣轻若无物,正满足贵族对含蓄朦胧审美的向往;秦简记事,字迹也必须清晰工整,方便阅读……实用和审美就像两棵紧紧缠绕着一起生长的树,谁也离不开谁。 从此以后,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了。做手抄报时,我会更用心地排版、配图,让它既清晰又美观;观察校园里的一棵树,我会试着欣赏它四季不同的姿态;写作业时,我会自觉地把每个字写得工整漂亮些……因为,这趟寻美的旅程,不仅让我认识了家乡厚重的历史,更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去发现美、创造美,去成为一个像湖湘先辈那样,赋予平凡生活以光芒的人。 我是湖湘的一块玉 彭俊杰(邵东一中2325班)指导老师:禹优香 屈原峨冠博带,广袖盈香。“好玉!”他低笑,指尖抚过我身上刻着的“守志”。那时他的竹简堆满案头,墨迹里浸着“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热血。 变乱来得像场急雨,秦军的马蹄踏碎了郢都的月,战车碾碎了屈原美政的梦。被流放在外的他,悲痛难耐,失手将我打碎了。后来,他带着破碎的我和那卷《怀沙》,来到汨罗江边,毅然投向江水。我随之坠入江中,随着他慢慢坠落…… 再醒来时,我栖身在濂溪书院的莲池畔,透过案几上的铜镜,我看清了自己的模样:素白而不事雕琢,温润而水纹婀娜。我被当作镇纸压着《通书》初稿,墨香混着莲香。主人周敦颐总喜欢蹲在塘边看莲花。“予独爱莲之……”我听见他站在塘边慨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夜,他批阅公文,见囚犯蒙冤,愤然掷笔:“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翌日,他从县里回来,带回一个摔烂的笏板,可他脸上分明是笑容。 如今,我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孩子们趴在玻璃展柜前,指着我问:“这是什么?”一位老人赞叹道:“它是湖湘精神的载体!” 素纱襌衣背后的技艺让人惊叹 钟梦露(郴州市宜章县第五中学2402班)指导老师:曹霞 曲裾素纱襌衣就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罩衣,它“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不仅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为精湛的衣物,更是轻薄之最,堪称举世无双的杰作。 这件素纱襌衣只有48克,据说团起来还没有一个拳头大,一手就可以握住。它的主体质地为纱,经纬丝线加捻,织成轻薄透明显方孔的平纹织物。在日光下,似有微光透隙而过,如梦如幻。曲裾设计,右衽之式,遵循汉代正统礼仪,上衣正裁、下裳斜裁,尽显古人巧思。领口与袖口的绢质边缘,宽窄得宜,虽历经千年,仍可辨其精致。 1972年,素纱襌衣出土后,国家文物局就有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复制素纱襌衣。但直至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联合南京云锦研究所,才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 一千多年前,西汉人的精湛技艺实在让人惊叹,曲裾素纱襌衣是西汉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湖湘服饰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辉煌印记。 窑火定格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陈舒萌(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五年级8班)指导老师:邓莹 岳州窑是我国成熟青瓷的起源地之一,青瓷莲花尊、青瓷莲花罐、鸡首壶等在设计上颇具匠心,整体造型端庄华丽,工艺繁复,却繁而不乱;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上有唐人贺春诗句:“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窑工们将诗题写在瓷器上,将诗意融进普通人的每个日子;醴陵窑釉上釉下五彩花卉凤尾尊上,花卉种类繁多、色彩艳丽,蜜蜂在花间飞舞,自由自在…… 从岳州窑的繁复华丽,到长沙窑的浪漫写诗,再到醴陵窑的大胆创新,跃动的窑火定格了湖湘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