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稻香里的思念 风吹稻浪,如您归来
  • 歌声绕过山岗 音符在田野间闪亮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稻香里的思念 风吹稻浪,如您归来

2025年9月24日

    据央视  那朵云是你么?那阵风是你么?拨动稻浪的是他吧……

    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风吹稻田,你是否想起了他?在成都,一群年轻人写了一首歌——《他的孩子》,要在这一天,送给袁隆平爷爷。

    “他大概变成了风,在每个丰收的季节,回来看他的孩子们。”央视新闻独家采访《他的孩子》词曲创作者、“葫芦童声”音乐厂牌创始人——谭淇尹。你上一次听到他们的歌,也许是央视春晚上的《玉盘》。

    谭淇尹说:“没有哪个日子比今天更合适了。”你看,金黄色大地上,他的孩子正唱歌给他听。

    他从妈妈那得到种子也把种子传递给更多人

    创作阶段,《他的孩子》首先成型的是副歌——做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摇曳在风中。

    “当时脑子里有一个画面,一群小孩在稻田里,像饱满的稻谷一样,跟着风的节奏摇摆着,对着天空齐声唱着——哔啵哔、哔哩哔啵。”讲起这段旋律,谭淇尹不自觉地晃起脑袋。

    你不知道,这首歌,包含了一段跨越十年的特别缘分。

    把时间拨回十年前——几位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年轻人看到电视里一则新闻:袁隆平爷爷讲述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他梦见自己在湖南安江农校的水田边散步,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他和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让这群年轻人感慨:“袁爷爷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拥有着多么浪漫的梦啊!”

    2015年9月23日,这些年轻人见到了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的爷爷对他们很是亲切。他主动说起,自己有一封写给母亲的信,改一改应该能成为歌词。

    于是,《我有一个梦》诞生了,这是唯一一首由袁隆平作词的歌,也是爷爷内心深处对妈妈、对最初梦想的深情回望——妈妈我来看您了,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在我心里发芽……

    谭淇尹回忆,当时他们带着歌曲小样给袁爷爷听,为了让爷爷听到更好的效果,还特意扛了音箱去,紧张到手心全是汗。一曲终了,爷爷微微仰着头,眼眶泛红,轻轻说道:“再过几天,就是我妈妈的祭日了。”

    要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那颗种子是妈妈给袁隆平种下的。童年记忆里,妈妈曾牵着他穿过混乱的人流,满街都是饥民浮肿的脸庞。

    他也常提起妈妈。在他的描述里,妈妈知书达理,是她的执着和鼓励,让自己受到系统的现代教育,甚至还完成了英语启蒙,“后来上学,我的英语从来不复习就是高分。”

    袁爷爷从妈妈那里得到了种子,也把种子传递给了更多人,其中也包括那群做音乐的年轻人。《我有一个梦》选择了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对唱,像是不同年龄、不同时空的袁隆平同时在对梦想告白。谭淇尹说:“还有什么样的歌,比让孩子们唱给一个那样靠近土地的老人更合适呢?”

    这首歌之后,这群年轻人成立了“葫芦童声”,给孩子们写歌,写真诚的、动人的、不一样的歌。

    追梦不易。谭淇尹说:“每当想放弃的时候,会想起我们拥有过怎样的一首歌,这首歌来源于怎样的一个人。”

    直到今年央视春晚,这群年轻人创作的《玉盘》爆火,“葫芦童声”终于被更多人听见。

    “这首歌像是我们给袁爷爷的汇报”

    今年六月,“葫芦童声”团队去了趟长沙,把《他的孩子》这首歌的小样带给袁隆平遗孀邓则奶奶听。

    一见面,邓奶奶像长辈一样,操心地问着团队吃饭了吗、生活怎么样、工作还好吗。正值饭点,邓奶奶坚持招呼大家坐下来一起吃,劝了好一阵。

    从《我有一个梦》到《他的孩子》,一晃,十年了。

    “这首歌像是我们给袁爷爷的汇报。”谭淇尹笑着说。

    创作《他的孩子》,谭淇尹总是落泪。就像那句——不远处小小的光,是我曾经种下的愿望。他也曾为我鼓掌,当我有一点点慌张,从此以后,冬来暑往,我都大声唱。

    回头看,这个跌跌撞撞、小心翼翼的“孩子”,竟也走过了十年。

    2015年,《我有一个梦》表达更质朴更抒情,一个沧桑的“袁隆平”和一个儿时的“袁隆平”隔空“对话”,娓娓道来述说着梦想。

    2025年,《他的孩子》表达更洒脱更张扬,当孩子们仰着头问出“那朵云是你吗”“那阵风是你吗”,仰望的是那更靠近土地的精神;当他们在稻田里尽情歌唱、呐喊,歌唱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也是在大声说“我也要做他那样的人”。

    谭淇尹尤其喜欢歌里那两句——在秋日金色暖阳下,等着他经过。然后呢?挠挠他的胳肢窝,让他的白衬衫、灰裤腿和心窝,满满全是我。

    “被我们歌颂的人,他也喜欢看到我们轻松愉快的样子。”谭淇尹说。

    当他看到孩子们肆意唱歌的样子,一定也会微笑吧。

    “从没和孩子说这是写给袁爷爷的歌,但他们都知道”

    今年三月,《他的孩子》编曲完成,即将进入MV拍摄阶段。团队四处找稻田,却很难找到合心意的那片。

    “稻子成熟后,它是会弯下腰的”,所以,未到收获季节的稻田做不到、AI合成效果不理想……这一等,就等了半年。

    八月,他们终于找到了那片稻田,位于成都郊区。但新的考验来了,拍摄前几天,成都暴雨预警。

    他们心里直打鼓,稻谷黄的时间有限,很快进入收割季。赶不上时间怎么办?

    只能硬着头皮拍摄。谭淇尹记得,早上六点带着孩子们出发,当时还是狂风暴雨,群里家长在问:“今天真的会拍摄吗?”

    到达稻田,做完拍摄准备后,谭淇尹清晰地记得,自己看了眼手机,那是八点半——雨突然就停了,拨云见日。之后的一连三天都是如此。

    更没想到的是,隔了几天要补拍素材,一看天气预报,又是下雨。

    再赌一次,万一又放晴呢?结果真就是。说起来奇幻,但真实发生了。

    录制和演绎《他的孩子》过程中,谭淇尹从没有和孩子们解释这首歌在唱什么。

    拍摄间隙,谭淇尹听到孩子们聊天,原来,他们都知道——在孩子眼里,袁隆平是伟大的科学家、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亲切爷爷。

    八月成都,稻田闷热,但孩子们全情投入,他们大声歌唱,眼里有光。看监视器时,谭淇尹说自己好多次眼眶湿润。

    他们知道为谁而唱,他们看到了风——袁爷爷像那阵风一样,从头顶拂过,从指尖划过。

    “为什么丰收节,我们格外想念袁爷爷?”

    还记得吗?一个采访里,袁隆平曾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

    记者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回了四个字:“不可能了。”

    袁隆平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用一生去抵达这个梦想,让这句“不可能”成为现实。

    《他的孩子》有一句词——为他吹干每一滴汗,再扶正我的腰杆。写这句时,谭淇尹想到的是像袁爷爷这样的人。

    “只要你脚踏实地,去种下一颗种子,它会长出来。”谭淇尹肯定地点头,“土地就是有这种能量。”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