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倒计时,谁将接手
2025年10月21日
本报记者李轩子长沙报道 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倒计时。 近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媒体报道,私募股权集团凯雷(Carlyle)与博裕资本(BoyuCapital)成为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主要竞购方。这两家集团目前被视为星巴克的首选合作伙伴;不含仍在谈判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整个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可能在40亿美元左右。同时,星巴克将保留高达49%的股份。 对此,10月20日,记者向星巴克中国发送采访邀请,截至发稿暂未获得回应。 星巴克或保留中国业务49%股权 此次进入竞购“决赛圈”的两家机构各具优势。凯雷此前已具备投资中国餐饮品牌的成功经验。在2017年麦当劳中国出售80%股权的交易中,凯雷获得其中28%的份额。资本注入后,麦当劳中国一年内新开门店超千家,并为股东创造可观回报。2023年,凯雷将其所持28%的麦当劳中国股权以18亿美元的价格回售给麦当劳全球,净收益约12亿美元。 博裕资本则以其深厚的本土根基见长。公开信息显示,其已投项目包括阿里、美团、小红书、SHEIN(希音)、宁德时代、微众银行等;并在今年刚刚入主全球店王“北京SKP”,显示出其对消费赛道与高端零售的深度布局。 也就是说,无论是凯雷的实战经验,还是博裕的本地资源,都能为星巴克中国在政府关系、门店拓展与供应链优化等方面提供战略支持。同时,引入本土股东有望提升决策效率,使营销策略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最终哪家胜出,星巴克将保留高达49%的股权。在产业分析师张书乐看来,这一安排意味着星巴克仍想对未来中国市场上的星巴克走向拥有相对话语权,而不是一个品类、品控服务商。星巴克此举,或许也是另一种直营变许可的控盘者思路,即不想让星巴克中国和全球星巴克的价值取向出现过大差异,同时在经营转好后有机会“重返战场”。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星巴克中国此前已接连出招,一手抓价格,一手拓营销渠道。9月9日,星巴克中国正式宣布与小红书App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启“兴趣社区空间”独家全面合作计划。6月10日起,星巴克三大王牌品类——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共计数十款产品集体降价。以大杯为例,平均价格降幅在5元左右,最低价为23元。 截至2025年6月30日,星巴克在中国拥有7828间门店,第三财季收入为7.9亿美元,同比增长8%。 战略大掉头能否破局 值得一提的是,若这一交易达成,可能意味着星巴克将其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再次从“直营”转向“特许”。 事实上,回望星巴克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本土合作曾发挥关键作用。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为适应本地市场,星巴克中国便授权本土公司特许经营、成立合资公司。其将市场划分为三大区域。华北市场业务交由北京美大咖啡运营,华东和台湾市场由中国台湾的统一集团负责,而广东和香港业务则由香港美心集团承接。 随后,伴随业务迅速扩张,星巴克中国逐步收回区域经营权,且于2017年以约13亿美元收购统一集团在华东市场剩余50%的股份,从而全面转向直营模式。 然而,在星巴克中国完成经营权回收后,所面对的是一个急速变化的市场:咖啡茶饮行业爆发式增长,价格战愈演愈烈,瑞幸、库迪、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强势崛起。在激烈的市场挤压与份额下滑的冲击下,星巴克不得不承认,其由总部远端主导的管理模式,在应对中国市场独特的复杂性与快节奏竞争时,已显得力不从心。 不过,在探讨业务出让可能时,星巴克公开表示对中国市场潜力充满信心,并称“我们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 张书乐表示,经营模式之变,只是渠道分成的多寡、末端管理的难度问题,对于星巴克而言,此刻最大的问题不是门店业态,而是新中式茶饮崛起后,咖啡赛道上大多“低价”竞争者的挤压。此刻如果选择特许,则是给星巴克本身降本增效,通过广开门店却又不让星巴克自身变重的方式,让运营风险转移到“特许”的公司身上,然而星巴克的品类和价格如果不进行快速迭代,在中国市场上无论直营还是特许,都会陷入新中式茶饮(含咖啡品牌)的包围之中,难以自拔。 张书乐进一步指出,此前,星巴克的品牌形象在中国定位过于“高冷”,而在新中式茶饮夺走了其目标客户白领人群后,其作为咖啡“快餐”,既无法触及高端消费人群,又难以下沉到年轻人族群中。此次交易,只是一个前奏,真正成功后,亦要看运营走向,即把星巴克在全球市场倡导的从白领家园变为走进社区的打法,从口号变实际。显然,在当下中国现制茶(含咖啡)的赛道急剧内卷的当下,星巴克还需要出奇招,而不是光靠“钞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