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四五”
“六个新”彰显岳阳发展活力与担当
“十四五”岳阳交卷:GDP突破5000亿元,民生支出占比超七成
2025年10月22日
本报记者彭皓泽岳阳报道 10月21日上午,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围绕“加快建设高质量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岳阳实践”主题,介绍岳阳市“十四五”期间发展成就。会上通报,“十四五”期间,岳阳市以“六个新”成效交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答卷。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过去五年,岳阳市GDP从3997.16亿元增至5127.66亿元,连破4000亿、5000亿关口,年均增速5.8%;人均GDP从7.9万元升至10.3万元,年均增长6.2%,居民人均经济占有量显著提高。 经济韧性与活力同步增强,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突破200亿元,存贷款余额均超4000亿元,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4.3%、7.1%、8.1%,城市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 转型升级激发新动能 岳阳市加快构建“1+3+X”现代化产业体系,乙烯、己内酰胺等重大项目落地,培育形成现代化工、港口物流等5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产业能级实现质的飞跃。 能源保障能力同步升级,华电平江电厂、国能岳阳电厂并网发电,平江抽水蓄能、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推进,汨罗火电、岳州电厂开工建设,电力装机总量超1000万千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992家,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成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改革领域,岳阳市落实降本惠企举措,“三资”运作、君山生态渔业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为各地提供“岳阳经验”。 开放平台与通道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三区一港五口岸”开放体系,举办中非电力与新能源合作交流活动。1000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居全省首位,虞公港一期运营,城陵矶—海参崴直航等线路高效运转,推动城陵矶港成为长江中上游第三个百万标箱大港,外向型经济势头强劲。 生态保护取得新成效 坚守生态优先,岳阳市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夏季攻势”,长江岳阳段水质优良率100%,洞庭湖总磷浓度达标,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创建与绿色转型并进,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获批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万元GDP能耗下降提前完成省定目标,秸秆“五化”利用扎实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停、搬迁、改造经验全国推广,林长制、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绿色成为发展鲜明底色。 城乡面貌呈现新图景 统筹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岳阳市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完成2192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105个省级美丽乡村,城乡颜值与品质双升。 文旅活力加速释放,举办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湖南旅发大会、湘超等赛事节会,市场人气越来越望,烟火气越来越浓。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岳阳市接待游客438.1万人次,同比增20.92%,游客花费50.55亿元,同比增30.76%,洞庭南路等景点成热门打卡地,“文旅+”成为消费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 岳阳市将民生投入放在优先位置,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比重稳定在70%以上。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836元,较2020年的28577元年均增长6.6%,增速跑赢GDP,居民获得感持续增强。 重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2.6万人,岳阳学院开学填补本地本科院校空白,市中心医院即将整体搬迁,有效缓解“就学难、就医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民生质感不断增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