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深化务实合作,巩固睦邻友好
  • 金色稻田
  • 邵阳绘就文明城市新画卷
  • 试点向中度以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 新版赠与合同发布
  • 卫生巾新国标已通过审查
  • 中消协小程序可扫码辨商品了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非凡“十四五”

邵阳绘就文明城市新画卷

2025年10月28日

    本报长沙讯  27日上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邵阳市专场。“十四五”期间,邵阳市大力实施产业兴邵、科技强邵、开放活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期间,邵阳市坚持产业兴邵战略,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250.8亿元增至2024年的2926.3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打火机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年产一次注塑打火机150亿支,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特色轻工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59.84%,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增至382家,较2020年增长4倍。

    交通网方面,白新、永新高速建成通车,新新、城龙高速年底通车,邵阳火车站扩改完成,邵永高铁加快推进,融入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和粤港澳3小时经济圈。水利网方面,犬木塘水库建成投用,大圳灌区改造完成,新增灌溉面积超100万亩,衡邵干旱走廊问题基本解决。信息网方面,建成5G基站1.3万个、农村千兆光纤端口11.3万个,夯实“数字底座”。

    改革领域,邵阳市推进358项重点改革,产业园区社会事务全面剥离,邵阳经开区晋升国家级;医保DIP付费改革经验全国推广,纳入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获全省优秀,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6万户,居全省第四。

    开放方面,发挥全球百万邵商优势,经贸“朋友圈”扩展至186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2020年以来,邵商直接投资及关联项目超600个,带动回乡投资超3000亿元。

    “十四五”期间,邵阳市每年将75%以上财力投入民生事业。创业就业方面,实施“邵商+”护航大学生创业计划,建设乡村车间1248家,吸纳就业5.19万人。教育方面,新增公办学位6万余个,解决“大班额”问题。

    住房保障方面,改造老旧小区1836个、城市危旧房1585户,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95套。健康邵阳方面,建成10个县域医共体,新增三级甲等医院5家。

    这五年,邵阳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展望“十五五”,邵阳将以更昂扬的斗志、更务实的举措,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力量。

    记者章杨梓昕

    链接

    打造优质中小企业集群显成效

    在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优质中小企业方面,邵阳打出“梯度培育、精准施策”“外引内培、协同联动”“创新驱动、数智赋能”三套组合拳。全市构建企业梯度培育库,分类施策推动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2家。

    同时,发挥邵商优势招大引强,邵商和校友回乡投资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近八成;通过链式发展带动配套企业协同成长。此外,强化科技创新与数字赋能,全市有研发活动的规工企业占比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改造率达63.8%,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记者章杨梓昕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

    在构建创新生态方面,邵阳市持续加大投入,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7.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25%提升至2.21%。同时,创新金融扶持模式,累计为836家科技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9.94亿元,并成功引进1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室)。

    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上,邵阳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克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翻倍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更是从25.32亿元飙升至278.1亿元,年均增长2.5倍。

    展望“十五五”,邵阳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力争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以上。

    记者章杨梓昕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