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救援两大要素中国可以借鉴
2010年10月20日

    本报上海讯  昨日早晨,唯一参与智利矿难现场救援的亚洲人郝恒,经历二十多个小时飞行抵达上海。

    采访中,郝恒向记者详尽披露了智利矿难救援背后的故事,“智利救援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郝恒说。

    10月13日11时10分,当智利第一个矿工成功获救升井时,郝恒马上开启履带起重机,第一个鸣笛,向智利矿工及其家属致意,表达祝福。郝恒说,一个国家上至总统下至百姓,不离不弃守候两个多月,不惜巨资积极营救,这让他很感慨。

    郝恒说:矿工的不断自我激励,以及智利全国对这33个生命的珍视,才是最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最让郝恒印象深刻的是救援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在受困矿工感到无助的时候,智利政府为他们配备了远程心理医生,鼓舞他们的信心,舒缓压力。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让在场的家属和国外救援人员都很感动。 ”郝恒说。

    他还向记者表示,在第一位受困人员被营救后,智利总统立刻举行新闻发布会。“我真的感到开心,看着被营救家人泪流满面,看着周围人群大声祝福,我被深深感动了。”

    从10月5日晚来到救援现场,到10月14日最后一名矿工路易斯·乌尔祖阿的成功升井,8天8夜的守候,郝恒的心情同样紧张和激动。不过,方案最终没能获得使用,还是让他感到一些遗憾。“我们的方案安全系数是最高的,但因智利总统想在10月17日访欧前见到被困矿工,所以智利政府选择了使用卷扬机救人,安排我们在现场随时待命。”

    此次智利矿难救援经验有哪些可借鉴之处?郝恒说,33名矿工能够存活69天,基本毫发无伤升井,其中有2个要素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是螺旋型矿道内设置储存仓;二是出事后,矿工团结一致,严格作息和食物分配。

    据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矿井设置应急避难所,特别是煤矿,避险设备极少见。“这些避难所里有比较充足的食物、水和氧气,以及其它应急设备,一旦矿工受困,能够保证他们较长时间的生存需要。”郝恒说。

    采访中,郝恒表示,最让他佩服的是智利工头俄苏亚,“俄苏亚54岁,也是最后升井的矿工。在最初被困的时候,他担任分配食物的角色,因为分配妥当,在最初被困的17天,原本只是能吃2天的食物,维持了17天,实在了不起。”

    在问及他会否参与最近发生的河南平禹矿难的救援以及三一会否准备生产专业救援设备时,郝恒说:“我们不是专业救援队伍,但如果有这个需求,而我们的设备又能帮得上忙,肯定乐意。”记者赵书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
 
·
车臣武装进攻议会大楼
·
法国高中生与警察对峙
·
智利救援两大要素中国可以借鉴
·
日攻击中国“歇斯底里”
·
朝鲜将纪念志愿军参战
·
朝鲜各地书记集体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