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表达]
避重就轻的解释喜感十足
2013年3月19日
然玉(四川职员) 广东省阳江市大约30名中小学校长,在今年1月初分别到云南、华东等地公费“考察”和旅游。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校长是按有关规定去“考察交流”的,活动费用由各校长回学校报销。一名参加活动的校长承认,“顺便了解了那边的风俗民情”。对于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该市教师校长培训中心工作人员称:“文件到这边可能会慢一些。” 若不是被提炼出“‘八项规定’到这可能慢一些”的新闻点,此事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关注。实际上,假“考察”之名行旅游之实,早已是公众司空见惯的路数。在“曝光、声讨、平息”的一次次循环中,围观者的监督热情,注定会无可避免地陷于疲态……只是也必须承认,即便总有人掉入同一条河流,毕竟也还是各有各的“姿势”。上述相关涉事人员,因其诡辩之滑稽、措辞之荒诞,终究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新鲜感和话题价值。 面对“公费旅游”的质疑,那些谨小慎微又避重就轻的解释,着实很是喜感十足。比如某位校长说,“顺便了解了那边的风俗民情”,就引得网友好一阵冷嘲热讽、口诛笔伐。人们确信,“若丑闻显而易见,那么越掩饰就越露怯”——当“公款旅游”之事实毫无疑问,所有解释、辩白,都显得多余,乃至像极了对民舆的二次挑衅。 在错误的行为之后,除了坦诚、反省,其余发声皆不正义。30名校长在决定“顺带旅游”之初,就已将自身置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事发之后极缺诚意的“解释”,不过是又一次的作茧自缚而已。其实,谁都知道“公款旅游”沉疴既久,它既根植于财政预决算制的宽松,也与公务支出审计乏力的现实关联密切——这些都是被广泛讨论,且正逐步补漏的规则后门。当然,剖解该起30名校长的旅行式考察,仍回避不了另一维度,即怎样培训教育者,才是合理有效的? 现实中,教育系统历来重视对教师、校长的职业培训。而所采取的手段,最常见的,就是理论学习、考察交流等。从实际效果来看,上述方式所起的作用,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可以说,我们之所以在今天以这种形式培训教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过去也是这么做的!在“传统”的巨大惯性之中,教育主管者似乎并未顺着科学视角,对现有教工职培体系的“投入产出比”“目标实现率”等指标作出客观梳理与评估。 无重梳则无重构!所以,若主管者只是按从前的路径培训教职人员,那么参训的教工,也就能按照以往的经验,安享“培训”的额外福利了。当“惯性”与“惰性”解构了教工培训当有的效率诉求,“考察顺带旅游”的一幕,实则是无需惊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