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拆城官员的“绰号”
2014年3月31日
[社会视点]吴龙贵(云南职员) 近年来,因征地而起的流血冲突事件屡屡进入公众视线,记者梳理了部分让人瞠目结舌的案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暴力拆迁事件背后,有着事关开发商、当地政府的暴利作祟。据媒体统计,多名地方主政官员的绰号都与拆迁、城建有关,而他们的辖区也成为强拆冲突事件的高发区。(详见昨日本报A05版) 需要指出的,这些曾经因强拆而著称于世的地方主政官虽已落马,但他们落马的原因却与强拆并无直接的联系。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大拆大建型的官员更易成为腐败高发群体,但强拆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最新发生的“平度事件”,便以惨痛的事实证明,一个强拆官员倒下,更多个强拆官员又站了出来。 一个地方或多或少地都会打上主政官员的个人烙印。当李春城成为“李拆城”,季建业成为“季挖挖”,孙善武成为“孙善扒”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注定了这些地方难以避免被强拆的城市命运。一名地方主政官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发展思路,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但一切必须规制在法治的轨道中,倘若法治变成人治,城市管理思维和发展方向决定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时候,都可能走向极端乃至疯狂。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民众热衷于给这些官员起绰号,既是一种卑微的抗争,更是一种无奈的表达,其所呈现的是公众权利在官员权力面前的弱小和无力。 更进一步看,民众热衷于给官员起绰号,也折射出目前官员评价和考核机制的某种病灶。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现实而论,民众口中的“李拆城”、“季挖挖”、“孙善扒”,大概已经是对官员最为彻底的否定了。但事实上,这并没有影响到这些官员的仕途,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为了这些官员不断积累政治资本的“闪光点”。 这些大拆大建的行为为他们树立了所谓的“能干”形象,从而权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当然,官员的绰号肯定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不是受到某种鼓励,能从强拆中获得政治利益,他们断然不会无视民众的评价。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民众的声音,任何时候都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他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最能感知城市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最有资格对施政者的行为作出判断。真的不能小看那一个个官员的绰号,三个字便点出了全部的真相。问题是,谁该汗颜,谁又在假装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