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新时代的接班人
2020年10月26日
“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2020年湖南中小学生主题读书活动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湖南省新华书店、潇湘晨报社联合主办,旨在让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当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活动历经六个月,围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系列读本,在湖南省数百个学校通过开幕仪式、主题讲座、主题征文、图书文艺展演等形式,走进青少年群体。 湖南近5万名学子通过作文的形式,抒发自己学习《做好新时代接班人》的内心情感。在他们的作文中,有对幸福生活的感激,有对家乡巨变的感悟,有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字里行间斗志昂扬。 组委会层层选拔,从5万篇作文评选共185篇作为一、二等奖。这185篇优秀作文,代表着当代青少年迎接新时代的拳拳之心,更体现着接班人们的中坚力量。 以下为参与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努力点燃希望 □文/孙逸轩(长沙市天心区天鸿小学六年级) 这个时候的秋天,已经有了冬天的影子,空气特别地凉,天也黑得早了。入夜,城市的街灯亮起,我就会想起住在大山里的那位姐姐。也许此刻,她也正走在放学的路上,借着月光或者谁家屋里透出来的光亮回家。 两年前,我去了邵阳的一个山村,参加手拉手献爱心活动。我遇见了这位姐姐。她在屋里等着我们,见我们来了,麻利地给我们倒上热茶,又拖来小椅子,让我们坐下。她的书本,就摆在一家人吃饭的桌子上。一盏灯,挂在堂屋的房梁上。她说,她就在这里学习,灯泡特意垂得更低一点,这样桌上的光线会更好些。屋子的墙壁,墙漆掉落了不少,墙上贴着她的奖状。聊天中,我们知道,她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与她一起住。老年人睡不着,不到早上六点就起床了。她想多些时间读书,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起床了。 总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她以及如她一样的人在坚韧地前行。他们暂时贫困,暂时还没有获得更好的成长机会,但是他们深知磨砺也是一种财富,深知要努力点亮自己的人生。 做新时代的点灯人 □文/李艾欣(郴州永兴县朝阳实验小学六年级59班) 爷爷70多岁了,曾在村支书岗位上干了30多年。爷爷招人喜欢,如今村里的人仍然愿意聚在爷爷家的前坪,听爷爷讲过去的事。爷爷就坐台阶上,跷着二郎腿,一开口,便停不下来。 这个村子偏,距县城10多公里。30多年前,父亲就从这里走路出发,去县城上学。上学只能半夜起床,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村里没电,夜晚的山村漆黑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脸上熏出一层黑灰出来。谁都想早日跳出这个山沟沟。爷爷那时还年轻,带领村里人起早贪黑地开山修路,开办起了家乡的小煤矿。农村电网建设也关注到了这里,一根根电线杆架了起来。夜幕降临,一盏盏灯在各家各户点亮,哪栋房子是哪家的,在远处都辨得出来了。爷爷说这些时,喜悦都写在了脸上。 父亲跟爷爷一样,继续服务在乡村,在乡村学校当校长。这是一个忙碌的身影,双休日或者寒暑假也泡在学校里。父亲很少回家,就算回到家,也是在电话里与人讨论学校的事。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我读一年级开始就没有父亲陪着上下学了。小个子,背着重重的书包,挤在车厢里,那种难受可想而知。我问过父亲,他只是告诉我:“你比乡下的孩子幸福。那些留守儿童,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父母。”这种理由在我看来很怪,但我又觉得父亲是在做一件对的事情。 近段时间,我捧读了《做好新时代接班人》这本书。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是明代于谦在《咏煤炭》中写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煤在炉膛里熊熊燃烧,让周遭有一种春回大地的感觉。 新变化 □文/向梦琪(湘西自治州龙山县老兴小学) 贫困的乡村里,人们穿的、吃的、住的以及门口的那条路,都在默默发生着改变。这些变化,存在于长辈们的记忆里,也存在于我们这些少年们的眼睛里。 父亲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里长大的。他常跟我这样念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他幼时,一件衣服由兄弟几人轮流穿。小朋友都调皮,难免玩闹中磨破衣服。于是在灯光下,奶奶给衣服打个补丁,洗干净了,继续给他们穿。 现如今,校园里是见不到穿补丁的衣服的孩子的。不仅如此,孩子们的衣服颜色、款式多样,衣服的质地也非常好。 咱们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但是缺粮的时候,人们说的是“一顿不吃饿得慌”。老家家家户户都有田,那时候大家互助,谁家的田要犁田了,就借牛过来,谁家要播种插秧或者要收割了,就全村人一起来帮忙。大家都累得不行,但是产量仍然低。科技改变了一切,超级杂交水稻大大提升了水稻产量,各种先进的农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 安居才能乐业。住房的逐步改善,也见证了生活质量的变化。老家原先一直住着木房子。那时候就地取材,在自家的林地里砍来木头,请来村里的泥瓦匠把木头用大铁钉钉到一起,便搭建起了住房。这日晒雨淋又有虫子日复一日破坏,房子就漏水了。雨天还要拿家里的盆来接屋顶漏下来的雨水。这些年,在乡政府的帮扶下,我们村里的大部分群众都住进了新修的平房里。房子结实了,宽敞了,也亮堂。 说到出行,在县城读书的姐姐感触最深。村里往县城的路,就在山窝窝里转来转去,路崎岖又泥泞。天黑的时候,路两边的茅草被风一吹,摇得沙沙响,让人毛骨悚然。父亲只得每次从县城一直陪着她回家。在村里的住房条件改善之前,路先修好了,水泥路,也通了车。我总是跟姐姐开玩笑,你现在回家的次数都多了,看来是不怕那些风吹草动了。 都在变化,在贫困的乡村里。一切都在朝更幸福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