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 海归博士后:以中国心攻坚“中国芯”
  • 长沙最大散货环保仓库即将投产运营
  • 100亩老茶山“荒地”变沃土
  • “地好了,种粮积极性就高了”
  • 微信支付宝推出个人经营收款码
  • 湖南供港蔬菜企业抓紧生产
  • 园区“走心”让企业“安心”
  • 建议农民培训加入经商内容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2年2月23日 星期三

湘当有才

海归博士后:以中国心攻坚“中国芯”

湖南大学杨鑫教授团队一项科研成果被国际顶级物理学学术刊物发表

2022年2月23日

    本报长沙讯  “从国外回来,就是因为这颗中国心。现在要只争朝夕,让我们拥有强大的‘中国芯’。”2月22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杨鑫对记者说。

    日前,以杨鑫为第一作者的一项课题研究成果,被国际顶级物理学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该成果首次在电子领域构建了暂态宇称时间对称系统,在电子系统电磁干扰抑制、耦合系统暂态分析、机械减振降噪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杨鑫是一名年轻海归,生于1987年。他介绍,自己小时候动手能力强,“喜欢研究电路板”,本科进了华中科技大学,后相继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剑桥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留在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剑桥大学康河河畔,立着徐志摩《再别康桥》诗碑。“每次路过,我都能看到很多驻足赏读的外国人,这让我感受到了祖国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杨鑫说,2013年暑假,几位剑桥大学同学和他一起到了中国,坐在飞驰的高铁上,大家都在感叹中国巨变。“一位来自经济专业的英国硕士研究生艾萨克说,英国用了几个世纪才实现的繁荣,中国改革开放后仅仅用30多年就实现了。”

    2015年,杨鑫学成归国。31岁时,他获聘为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支持下,他成为中国工程院罗安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成员。

    “我很幸运,能够结合祖国的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杨鑫介绍,在罗安院士大力支持下,他率领一个团队打响了功率半导体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坚战。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与生产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比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它是电能变换装备的“心脏”,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市场份额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直到2016年,我国才逐步具备生产该器件的能力。

    杨鑫说,自己能率领团队从事该领域研究,“正是一个展示自我、创造价值的好机会”。经过不懈努力,他主持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取得一系列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湖南对科技的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关心。现在,我们团队刚刚进入状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一场大雪,湖南大学校园银装素裹,杨鑫步履匆匆。         

    记者李琼皓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