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生肖行情一“马”当先?
  • 比亚迪全球首推“智驾兜底”
  • 开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
  • 湖南19家银行可买新储蓄国债
  • 3类虚假诱导网贷套路要注意
  • 抵制以预制调理肉制品冒充纯肉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生肖行情一“马”当先?

蛇年才过半,带“马”字个股半个月股价翻倍

2025年7月11日


7月10日,股民查看当日A股收盘行情。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郝咏琪长沙报道

    A股7月10日再度走高,场内超2900股飘红,沪指重返3500点上方,续创年内新高;上证50指数一度涨超1%;港股走势分化,恒生指数小幅上扬。截至收盘,沪指涨0.48%报3509.68点,深证成指涨0.47%报10631.13点,创业板指涨0.22%报2189.58点,上证50指数涨0.62%,沪深北三市合计成交15153亿元。

    今年的生肖行情来得有点快,蛇年才过去一半,“马年行情”似乎就已经来了。记者注意到,7月10日,云中马、四川双马这两只“快马”双双涨停。

    观察

    概念炒作提前启动,万里马半月涨幅超100%

    记者发现,自6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悄然掀起一阵围绕证券简称中带“马”字个股的炒作行情。据统计,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28只名称含“马”的A股中,24只出现上涨,其中16只涨幅超过10%,9只涨幅超20%。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万里马一骑绝尘,在此期间涨幅突破100%,股价几乎呈“垂直起飞”的走势。

    值得关注的是,这轮“马年行情”不仅来得早,而且更为分散化。从这些“马字辈”个股所处行业来看,涵盖纺织服饰、机械设备、环保、电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计算机硬件等多个板块,个股之间基本没有实质性业务关联,炒作逻辑也不清晰,主要是借助名称中的“马”字形成联想,借题发挥。

    “此次生肖炒作较往年大幅提前(农历马年为2026年2月)。”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向记者表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游资利用生肖文化符号制造的短期投机行为。“例如万里马涨幅超100%,但今年一季度云中马净利润却大幅下滑,炒作行情与业绩明显脱节。”

    “这种炒作,几乎不需要基本面验证,只要故事够巧合、够热梗,资金就能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也是为什么‘马’能成为题材,不是因为它真能带来现金流,而是它能带来话题流。”知名商业顾问、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告诉记者。

    提醒

    理性投资的关键,是看企业多强

    近年来A股市场频频上演的“玄学炒股”现象,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炒作模式:从蹭名字、碰谐音到找联想、带节奏,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题材异动。

    去年底的“蛇字辈”行情就是典型案例。例如,川发龙蟒因名称中的”蟒”字被归为“蛇年概念股”,股价一度暴涨近200%;葫芦娃则因动画片《葫芦兄弟》中的葫芦娃大战蛇妖情节,被市场热炒。当时股民调侃预测:“葫芦娃有七兄弟,所以葫芦娃股票可能会有七个涨停板。”

    巧合的是,这一预判居然变成了现实,葫芦娃此后果真走出了七连板的魔幻走势。

    市场联想还延伸至谐音和英文层面:斯莱克(Snake)因英文谐音被归为“蛇年股”,博士眼镜则因“眼镜蛇”谐音受到关注。更有甚者,宝塔实业因“雷峰塔镇白蛇”的传说也被赋予炒作预期。投资者的脑洞甚至扩展到董事长生肖,去年12月2日,450家董事长属蛇的上市公司中超八成上涨,平均涨幅逾2%,其中20家涨停。

    这些案例充分展现了A股市场联想炒作的广泛性和疯狂程度。但需要警惕的是,此类题材往往昙花一现,通常在数日内就完成“暴涨-见顶-下跌”的完整周期,对中小投资者风险极大。

    “理性投资的关键,不是看概念多热,而是看企业多强。”霍虹屹强调,面对这类题材,投资不该被炒作节奏牵着鼻子走,而要有自己的逻辑判断和耐心等待。炒题材可以热闹一时,但只有价值才能穿越时间。

    霍虹屹认为,一旦这种炒作过度、监管出手、资金撤离,股价就可能迅速跳水,甚至连续跌停。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大的风险并不是没赚到,而是追在高点、卖在谷底,成为“击鼓传花游戏中的最后一棒”。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