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陷预制菜争议
创始人:伤害很大,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2025年9月12日
本报记者李轩子长沙报道 近日,“罗永浩吐槽西贝”相关话题登上热搜,罗永浩称其“预制菜还卖得贵”,引发公众广泛关注。11日,记者就此事联系西贝方面,截至发稿前未收到相关回应。 不过,据新黄河报道,11日晚,西贝方面回应称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将起诉罗永浩。 有专家表示,此次争议的焦点并不在于预制菜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消费者是否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他们认为餐饮企业若使用预制菜,应主动明确告知,保障消费者权益。 罗永浩:西贝用预制菜还卖得贵 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此,西贝客服人员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也都是用的新鲜蔬菜,现场炒制。 公开资料显示,很早之前,西贝就开始了预制菜的初步探索。2019年9月,西贝曾推出第一道预制菜产品羊蝎子,不过后续销量不佳。2024年,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曾公开介绍,西贝功夫菜将聚焦杂粮主食赛道。 11日,记者在西贝莜面村天猫旗舰店看到,其上线了多款杂粮面点,包装上均标注了“西贝功夫菜”,但未发现牛大骨或炒菜类预制产品。其中,一款99元任选5件的套餐销量已超过40万件,位居速食热销榜榜首。 记者注意到,店内销售的黄馍馍、脱皮玉米羹等产品,与西贝线下门店点单小程序中五谷杂粮专区上架的产品极为相似。此外,天猫店内还有莜面鱼鱼在售。 在记者询问这些产品是否为门店同款时,天猫店客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抱歉这边不清楚线下,我们这边不负责线下,只负责本店铺的。”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西贝合伙人、联合创始人樊大卫去西贝北京华贸店(商场店)做了一期视频,看西贝到底有没有预制菜。最后总结,只有馒头和黄馍馍是从中央工厂配送过来的,剩下的从凉菜到热菜,再到大菜、主菜,全部是明档现场制作的。 11日,记者联系了西贝方面,截至发稿暂未收到相关回应。 西贝:罗永浩吃的不是预制菜,将起诉 不过,据新黄河报道,11日晚,西贝莜面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做出强硬回应。西贝方面负责人明确表示,按照国家的最新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称其“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的说法“挺伤害我们的”。 发布会上,西贝负责人首先详细还原了罗永浩一行人10日的用餐情况。据透露,罗永浩一行5人于10日下午2时40分左右到店,在一个包间内就餐。他们总共点了13道不同的菜,其中“牛肉土豆条”和“一把羊肉串、烤馕”点了双份,合计15份菜品。一行人于下午3时30分左右用餐完毕并离店,全程约50分钟。 西贝负责人称:“15道菜只有两道菜没吃完,分别是‘葱香烤鱼’和‘嫩烤羊排’,而这两道菜是最后上的。” 新闻发布会后,贾国龙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 “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此外,11日,中国新闻周刊从贾国龙处获悉,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看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事实上,去年3月,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通知》对预制菜作出了清晰定义: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当时表示,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同时,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至于商家使用预制菜是否应当注明,《通知》也明确回应,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专家:若使用预制菜,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 “这次预制菜的争议,实际上并不是预制菜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知情权的问题。消费者希望知道自己花的钱与心理预期能不能和菜品匹配,根深蒂固的思维就是贵的菜不应该是预制菜,这种心理落差往往是造成用餐体验不好的原因。”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表示。 在林岳看来,预制菜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没有人情味、烟火气,以及缺乏国家标准。预制和现制的边界也有模糊的地方,比如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到了门店再进行加工,这种算不算预制菜?目前缺乏统一标准。 林岳表示,虽然没有强制规定,但个人认为从消费体验、品牌口碑的角度来讲,餐饮企业应该主动告知菜品的情况,包括制作的方式、日期、配料等信息,让消费者自行选择。 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同样认为,餐饮企业若使用预制菜,有必要明确告知消费者,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 朱丹蓬指出,中国预制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应用频次也越来越高,目前行业的实际规模可能远高于官方统计的6000亿元。据他判断,当前中国餐饮总体规模约为5.5万亿元,即使按20%的最低比例计算,预制菜市场规模也应超过1.1万亿元。而他个人判断,预制菜在餐饮中的占比可能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