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文化学者共赴怀化之约
  • 全球最长高山索道等你来体验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文化学者共赴怀化之约

“在怀化读懂中国——福地怀化·文化之旅”分享会举行

2025年9月13日


“在怀化读懂中国——福地怀化·文化之旅”分享会在天问岛·三闾书院举行。图/活动方提供

    本报记者周诗浩怀化报道

    楚辞故里,稻香万里,福地怀化正以文化为舟,邀世界共赴一场精神原乡的旅程。9月11日至13日,“在怀化读懂中国——福地怀化·文化之旅”分享会在天问岛·三闾书院举行,也为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9月16日至18日举行)奏响文化前奏。

    本场活动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中共怀化市委宣传部主办,湖南省新华书店、腾讯大湘网承办。活动邀请了周国平、杨雨、赵健、何楚涵等文化学者齐聚一堂,从屈原诗词到杂交水稻,从楚辞意象到家国情怀,多维度解读怀化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密码。

    文化根脉,屈原与怀化的千年情缘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数年时光,创作了《离骚》《九歌》《橘颂》等楚辞名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在怀化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怀化,是屈原创作楚辞的重要灵感来源地,也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求索精神和浪漫意象。

    文化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在分享会上表示:“在怀化读懂中国,有一件事情必须做,就是在怀化读懂屈原。”这句话道出了怀化与中国文化源流的深厚渊源。

    周国平从两个维度展开了深入阐释:首先是屈原对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其次是怀化对屈原创作生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屈原不仅是儒道精神的早期交汇者,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家。与同时代的孟子和庄子不同,屈原将文学创作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开创了中国个人文学创作的先河。

    怀化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历史文化的保存者,更致力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周国平认为,通过对屈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活化利用,怀化正在打造“楚辞故里”的城市IP,让千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山水美学,楚辞意象中的怀化元素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从文学与地域的深层联结出发,进一步阐释了怀化对屈原创作与精神世界形成的独特影响。她以“生在秭归,终在汨罗,游在怀化”精辟概括了屈原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并指出“游”正是其思想成熟与精神升华的关键。

    她特别强调,怀化并非屈原的伤心之地,而是他的“疗伤之所”。这里的自然山川与多元共生的文化氛围,为屈原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和精神慰藉。“屈原的诗有超越现实的浪漫的喧嚣,我说他是中国第一位穿越诗人,所以屈原的‘游’归纳为两个词,一个是‘翱游’,在天空的翱游,这是超越时空的,摆脱现实的时空羁绊的上下求索;另外一个就是‘漂游’,沿着长江,沿着沅水,沿着湘江来进行他的爱国苦旅的反思,这种‘游’是一场思君念国的爱国苦旅。”

    雪峰山的高峻幽深、沅水的蜿蜒潆洄、多民族聚居地上鲜活存在的“巫文化”与傩戏仪式,不仅成为屈原笔下的意象源泉,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其作品瑰丽奇崛、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风格。可以说,怀化的山水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活态博物馆。每一座山、每一条水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解读。

    要真正读懂屈原及其《楚辞》,亲临怀化是一次不可或缺的体验。这里的山水风物、人文气息能够跨越时空,为读者提供一把解锁其文学世界与情感密码的钥匙。

    杨雨还引用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里所描绘的意境,怀化的青山明月,不仅见证了屈原的徘徊与求索,也承载着穿越千年的文化情怀。“你来怀化可以看到怀化的青山明月,带走的也是永远追随你脚步的青山明月。”

    精神传承,从求索精神到种子精神

    “福地怀化”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上,更体现在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中。《人民日报》推介的知识博主赵健,分享了自己15岁时与袁隆平见面并被问及“何为五谷”的经历,正是这个问题,引领他走向对中华饮食文明本源的追寻。

    赵健指出,水稻作为“五谷”之首,其驯化历史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怀化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7800年的碳化稻谷,不仅是华夏稻作文明的实物见证,更标志着早在史前时期,怀化先民就已率先掌握了水稻驯化技术,开启了中华民族“食谷为养”的文明之路。

    屈原的求索精神与袁隆平的种子精神,跨越两千多年时空,在怀化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这两种精神都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不懈探索。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袁隆平“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梦想遥相呼应。怀化作为这两种精神的孕育之地,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种精神传承不仅停留在历史层面,更融入了当代怀化的发展实践中。怀化人将求索精神和种子精神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推动文化、科技、旅游等各个领域的进步。

    同时,怀化作为“三个福地”的文化定位也逐渐清晰:中国革命福地(通道转兵)、中华民族福地(芷江受降)、世界人民福地(杂交水稻发源地)。这三重身份让怀化的“福地文化”有了坚实的历史支撑和现实意义。

    城市温度,从家国情怀到懂你如家

    艺术学博士何楚涵以细腻的感知和深厚的文化共情,阐释了怀化何以成为令人心安的精神原乡。她以自身归乡体验切入,描述高铁驶入湖南时,窗外熟悉的山水瞬间唤起的乡愁与松弛——家,即是那个让你安心、舒展的所在。

    何楚涵特别分享了一位76岁的怀化本地画家马先生的故事。马先生退休后以十一载光阴绘制《楚辞草木谱》,将屈原笔下的香草灵木以国画形式一一呈现。他不为名利,只因热爱。怀化的温度,正体现在这座城市“懂你的热爱,也托得住你的坚守”——无论来自何方,无论何时追梦,这里都愿为你点亮一盏灯。

    因此,“懂你如家”于怀化而言,绝非一句口号。怀化作为51个民族和谐共居的大家庭,本身就具有包容、多元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为“懂你如家”的城市理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懂你”体现的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服务理念,是对游客和市民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满足。“如家”则是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让每个人在怀化都能找到家的温暖。“我觉得用浪漫的底色,用包容的态度,用烟火气的厚度来讲每一个怀化人真实的日常的烟火故事,这样的故事是能够让人记得住、听得进、传得开的。”何楚涵说。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