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新闻

  • 今年双十一更早更简单
  • 西贝多番操作能挽回消费者的心吗
  • 宗馥莉已经辞职
  • 非车险监管要求“报行合一”
  • 多家车企三季度成绩单出炉
  • 长沙第二座永旺梦乐城将开业
  • 企查查正式冲刺沪市主板IPO
  • 国内统一刊号:CN43-0057
  •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今年双十一更早更简单

从单日狂欢变成跨月战役,优惠方式采用直降、立减、直接折扣等

2025年10月11日

    本报记者李轩子长沙报道

    今年的“双十一”大促比往年来得更早,几乎与国庆中秋假期实现“无缝衔接”。

    自10月7日快手率先开启2025年“双十一”预售起,京东、抖音紧随其后于10月9日同步启动,小红书、天猫等平台也陆续加入战局。

    与往年相比,今年“双十一”在玩法与节奏上出现显著变化:活动周期明显延长,优惠机制大幅简化,即时零售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在互联网用户增长整体见顶的背景下,电商平台的竞争重点正从“拉新”转向“促活”,通过持续挖掘存量用户价值寻求新增量。

    周期超过30天,电商促销常态化、体系化

    根据各大平台公布的信息,本届“双十一”整体周期呈现出“早启动、长跨度”的特征。

    抖音从10月9日持续至11月11日,共计34天,若衔接中秋大促,整体活动周期可追溯至9月16日,长达57天;京东自10月9日启动,至11月14日结束,总时长37天;天猫包含预售期共31天,同样至11月14日收官;小红书则从10月11日持续至11月11日,共计32天。

    今年是“双十一”诞生的第十七个年头。回顾其发展历程,这个最初仅限“双十一”单天的促销活动,已逐步延伸为横跨月余的漫长购物季。

    事实上,近年来各类促销节点已几乎填满整年日历。年中“6·18”大促同样呈现出与五一小长假融合的趋势。“双十一”,正逐渐成为全年持续性商业运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标志着电商促销全面进入常态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这一变化背后,折射出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的现实困境。各平台不得不从追求新用户数量,转向深耕现有用户的消费潜力。行业战略重心正明显从“拉新”向“促活”转变——核心议题已转变为:如何在用户规模稳定的背景下,有效提升老客的复购频次与客单价。

    玩法简化、即时零售扩容,迈入体验竞争新阶段

    在优惠玩法上,今年呈现出显著的“做减法”趋势。各平台普遍摒弃了过去复杂的“满减叠券”和易引发争议的“先涨后降”,转而采用直降、立减、直接折扣等透明化优惠方式,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实惠。与此同时,平台间协同增强,淘天、小红书、京东、B站、视频号等通过联动运营,进一步畅通购物链路。

    快手投入30亿元红包及商品补贴;抖音推出“立减折扣”与“一件直降”核心玩法,立减幅度达15%起,并发放千元级消费券包;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配套提供至高2111元加补券包;天猫与淘宝全面采用“官方立减”,支持单件直降;小红书设立“限时补贴”频道,为重点单品提供全场景流量支持。

    张书乐指出,今年“做减法”的本质是跨店满减从线上向“线上+即时零售”融合演进。满减不再设定固定条件,而是借鉴会员制思路,通过“随机补贴”方式,在用户达成特定消费行为时触发“惊喜优惠”,以此提升消费频次和对某平台(产品)的“用情专一”。

    除了玩法简化,即时零售成为本届“双十一”另一大看点。阿里系联合闪购、飞猪、高德等生态伙伴,将餐饮、旅游、住宿等场景纳入大促;京东则将“秒送”业务列为重点,设立35万元激励奖金池,并对符合条件商家提供最高10%的返利。

    电商平台争夺商家资源

    在通过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今年“双十一”期间,各大平台对商家资源的争夺也显著加剧,纷纷推出涵盖流量、资金与运营的多维度扶持政策,以强化平台生态竞争力。

    京东宣布投入20亿元红包及亿级流量资源,并升级广告激励。小红书推出“重点单品扶持、品类政策倾斜、直播工具迭代”三大升级,配套亿级平台补贴。抖音电商聚焦头部及高潜力品牌,推出“大牌钜惠”活动,单个品牌最高可获百万元千川广告激励。

    在周期延长与存量运营效益渐趋递减的背景下,电商平台的下一个决定性增长点何在?

    产业分析师张书乐指出,当前增量主要来自即时零售,但未来核心在于彻底打破线上、线下的界限。“在无限压缩渠道的基础上,实现用户任何需求都能获得极速响应。目前即时零售已实现部分快消品‘外卖级’体验,而生鲜等品类仍依赖前置仓实现次日达。未来,通过渠道进一步扁平化,此类需求有望升级为‘小时达’。”他认为,随着响应速度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将被更充分地激发与满足,“即使用户规模不增加,市场总量仍可实现持续增长。”

下一篇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