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平:每人心中都有一个木牛流马
2013年3月12日
12岁,王兆平第一个本命年,他接触到《三国演义》,只记得书中金戈铁马、厮杀万里的十足观感。
60岁,王兆平第五个本命年,他对三国依然痴迷不已,手中还多了5个木牛流马。2012年,因为这匹木牛流马,他成为了“你好,公民”癸巳·潇湘风尚大典年度风尚创意人候选人。
王兆平认为,木牛流马是《三国演义》中最后的一个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自己的木牛流马,关键就在于你的努力。”王兆平说,风尚就是每个人自己认为值得的并且对的事情,然后坚持它。
本报记者文乃斐实习生刘潇婷长沙报道
王兆平从来没有想过,三国的故事,会从他的第一个本命年,贯穿到他的第五个本命年。
12岁那年,王兆平接触到了《三国演义》。他沉浸在情节的曲折和大场面描述中,“只记得读起来很爽,全是一番打打杀杀”。他没有意识到,这应该是他第一次与木牛流马结缘。
他想证明,湖南才是木牛流马的故乡
三国类的书籍,王兆平重读无数次,2005年再次读起三国,读到关于木牛流马的那一行字,“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突然就对书中的木牛流马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天都琢磨这个。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人不大劳,牛不饮食。
王兆平的第一个木牛流马,取材硬纸板,只有八个零件,像一匹躺着的马,又像一顶轿子。他自然不满意。第二个,连形状都说不清,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软塌塌地落在地上。第三个,依然是纸质的,零件数量增多了,却依然是个雏形,功能方面谈不上。到了第四个,王兆平开始锯起木头,功能管住了,但各个尺寸依旧不符合。
“当时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为什么尺寸总是和书中的不符合呢?”王兆平停下制作,开始对古汉语进行研究。终于他想到,“汉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的文章都是编者按本人的理解加的,是不是要重新断句,才能真实反映复原后木牛流马的原型?”一边研读,一边按照实物操作而进行断句,画了上百张图纸,反复推敲,还为文章做起了句读。他按照新的断句方式画图纸,做模型,最终大功告成。
复原了木牛流马之后,王兆平想到了1970年代曾工作过的地方,湖南宁乡的黄材镇,在当地有一种叫做“土车子”的运输车。“湖南湘中的地形是以丘陵地为主,道路的坡度并不很大,道路也比较平整,适合‘土车子’的运用。”目前,王兆平正在着手准备一些资料,来证明湖南才是木牛流马的故乡,他希望整理出来的资料和论文能够有一天发表。
“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为它琢磨”
知道自己入选风尚人物评选后,王兆平也非常兴奋。他经常上网,在QQ群里也发动大家给他投票,“其实也并不是要得奖,但是觉得这个奖项是对自己的一个肯定”。
翻开他曾经画的一大叠图纸,还有那些歪歪扭扭的“前期失败品”,王兆平认为,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创意,这个想法是每个人都有的,年轻人也好,小孩也好,老年人也好,大家都有,但最关键的还是坚持,能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自己的一些创意和理念,“如果你对这个有兴趣的话,你愿意去为它花时间,去琢磨,你就会出一些成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木牛流马,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为它琢磨、花心思、努力,你做到了,你认为这值得,这就足够了。”王兆平说。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认为是对的
潇湘晨报:你觉得你还原的这个东西是木牛流马吗?
王兆平:我自己觉得是。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在日本也有这个的交流协会,包括在一些广场上的那种供小孩子玩的玩具,也说是木牛流马。但我做的这个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是严格按照书上描述和尺寸来的,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己认为我还原的这个是准确的,也破解了这个谜。
潇湘晨报:创意本身你是怎么理解的?王兆平:创意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上的革新,是大家一种辛勤劳动的体现。老年人,特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自己的过去,想得比较多,对于这一块,他们就都想做出自己的东西,能够创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对老年人而言,是一种生活乐趣,也是一种追求。
潇湘晨报:对于当选风尚人物怎么看?王兆平:我自己也是非常高兴,每天也会去看自己的票数,也会发动QQ群里的人去投票。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创意,这个想法是每个人都有的,年轻人也好,小孩也好,老年人也好,大家都有,但最关键是,还是坚持,如果你对这个有兴趣的话,你愿意去为它花时间,去琢磨,你就会出一些成果。
声音
市民王静:我想起朋友给我说的一件事情,说在德国造汽车的拧螺丝钉工人,他可能这一辈子都在拧螺丝钉,这就是一种专注,也属于一种专业。王兆平成为风尚大典的候选人,我觉得是鼓励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觉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下,他的这种沉浸特别难得,这就是风尚的一种,时尚的一种。